引文:每逢九九重阳节,全国都有登高望远,思怀亲人的习俗,公元年的夔州(今奉节),却有一个迟暮之年的老人登高望远,在萧索的季节里悲叹,难以自已。一生颠沛,这已是飘零巴蜀第六载,远方的故友相继都殁亡,老人自己也是多病难保。抛却自己,再看看整个国家,经历过一场大乱之后,亦是千疮百孔,早已失去了当初的活力,各地藩镇争权夺利,甚至偶有征伐,不服中央官制,国家没了中央集权,国家渐渐混乱不堪,一如他这个多病的老人,每每登高,都感到极为力不从心,值此情境,心中伤怀难以自抑,于是对景抒怀,面对江流,秋风,落叶和飞鸟,留下了这一篇旷世名作,既是述说当时的坏境景致,也是倾述自己心里的感受情怀,更是表达对于整个国家的忧思和惆怅,诗人自己又不能改变些什么。眼里,心里和梦里的景致都看不到丝毫的希望,只有萧索和沉沦,此情此景,那我们就来赏析这一篇悲秋之旷世杰作《登高》。登高原文:《登高》作者:杜甫(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注释:1、登高:原文为《九日登高》,选自《杜诗详注》,指唐代宗大历二年即公元年的重阳节,在中国古代有重阳登高的习俗,此民间习俗甚至在某些地方保留至今,比如四川达县的元九登高祭奠元稹,再比如山东与河南等地亦是保留有这一习俗。夔门秋景2、猿啸哀:指猿的叫声凄厉,此特指当时川东湖北西部一带的猿猴叫声,当时三峡两岸猿猴遍布,叫声特别凄凉哀伤。3、渚:水中的陆地,或大或小,大者可达江洲,小者只栖鸟足。古代三峡一代多浅滩急流,秋冬枯水之计,江中多渚。4、回:回旋,盘旋,指疾风中盘旋的鸟类。5、落木:指秋天落叶。6、萧萧:指风中落叶与树枝或者其他植物摩擦的声音。7、常作客:指诗人长期漂泊他乡,靠友人兼济度日。8、百年:指作者悲观的态度形容自己行将就木,将做百年之身。9、艰难:指作者自身艰难,也指国运艰难,寸步难前。10、繁霜鬓:双鬓花白,形容作者老态的样子。11、新停浊酒:指诗人刚刚戒酒不多时,杜甫晚年因为沉疴难愈,后经专家猜测是肝病,所以晚年因病戒酒。杜甫诗人简介:杜甫,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因为其诗歌多反映当时社会现状和底层人物的生活,所以其作品极具代表性,再加上其诗风严谨,格律严明,更被后世作为诗歌创作的模板,所以基于以上两种缘由,杜甫被称为诗圣,与其作品一起被称为“诗史”。杜甫虽然身后名誉直干云霄,但是生前却极为凄苦,少时家贫,游历长安却得不到赏识,盛世之下女儿还因为家贫病饿致死,后来又遇上安史之乱,身陷敌营。后千里奔唐后却没有得到重用,壮年之后,避祸巴蜀友人处,才得以安享了几年平淡日子,但是友人辞世之后,杜甫再度无依,暮年想归乡,乘船出三峡,过云梦泽后临时想往湖南投奔友人,却赶上湘江洪水,七日无食,最后饱餐引发胃痉挛而亡,一代诗坛巨匠就此而去,留给后人无数悲叹和感怀。登高译文:站在三峡的巫山之上,天空高远,疾风带着数声猿啼格外悲哀。江水清澈,带着丝丝寒意,白沙的河洲上有几只飞鸟在大风中盘旋。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的大树,在秋风中萧萧叶落,一眼望不尽的长江滚滚奔腾而来,似乎永不停歇的样子,一直在流逝。思念起万里之外的故乡和亲人,在这个佳节里不由得悲伤满怀,一如眼里飘零的秋天。自己似乎真的是到了暮年了,疾病缠身,独自登上这高台缅怀亲人。历经人生和国运沧桑后,那些忧愁早已斑白了双鬓,一副衰败的模样,却因为因病戒了酒,不能再借酒浇愁。 杜甫登高背后的故事:杜甫晚年一直在战乱中度过,虽然写此诗之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四年,但是整个国家早已与开元天宝年间的富裕没法相比。历经战乱后,流寇四起,地方豪强各自为政,国家礼崩乐坏、混乱不堪,失去了活力。杜甫此时已是久病缠身,自知时日无多,而远方的好友,李白、高适等人都先后辞世,包括那个多年来一直照顾自己的严武也已离世,诗人颇有些无处可依的悲观情感。在经历过盛世,又经历了战乱,再到如今的一片死寂,杜甫这样一个忧国忧民之人,自然会产生很多情感。诗人往夔州投奔友人,借居于此,飘泊于西南天地间,眼见民不聊生,眼见浮云压顶,许多情怀皆无处释放,只能写进诗中。登高臆想图总结:这首诗被称为“古今七言律第一”,又被尊为“千古哀情,悲秋绝唱”。实乃中国古今诗坛一首拔山扛鼎式的壮烈悲歌,格律工整,情感饱满,此诗一出,成为了后世创作七言律诗的模板,自此便确定了杜甫在唐诗中的地位。后世评价“唐杜甫,宋周邦彦,前者使唐诗定律,后者使宋词定型”。虽然杜甫在艺术成就上远不及李白,但是在诗歌发展历史上,特别是在唐诗历史上,却有着远超李白的历史地位。此诗虽然只是借景寓情,但是却说尽了当时之事,蕴含自然哲理,写了万物皆有凋零之道,写了时间流逝不息,写了壮志未酬,写了忧国忧民,同时也写了人生苦难,生活窘迫。实乃悲秋诗歌作品的旷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