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笔者将为你们介绍一种四川传统小吃——灯影牛肉。据笔者的四川朋友说,四川有两种著名的灯影牛肉,一种是达县的,一种是重庆的。介绍灯影牛肉的菜谱,总免不了来一句“因形似民间的牛皮灯影故名”,这当然是对的。吃灯影牛肉的人,都莫不赞扬其麻辣香鲜的味儿,和咀嚼后食不落渣的特色。这也不错。灯影牛肉作为一种小吃(现在也登之于筵席冷碟之中了),我以为特别应注意到它的刀工。也许人们感觉到,在众多的四川小吃之中,讲究花色、造型、口味、质地,那是没有话说的,但讲究刀工或者说表现刀工的小吃,就寥寥无几了。就说重庆老四川馆的灯影牛肉吧。它之所以能达到“片薄如纸”的水,则正是由于创始者钟易风具有高超的万工技巧。灯影牛肉最早出现在重庆,乃是一九三二年的事。钟易凤是内江人,自幼学得一手纺线技术。虽然手工纺线较之机器生产要落后得多,但它毕竟是历史。手工纺线被淘汰了,学过手工纺线的人并不会被淘汰,她的巧手完全还可以干别的。当时,钟还是位年轻的妇女,为了帮助自己从事烹饪的丈夫严文治,便从“甜城”来到山城。钟易凤用她那双巧手,把牛肉削得很薄,薄的可以隐约透光。试想,有如此水平的薄片,加之她夫妻俩精心烹饪,食者怎能不青睐呢!以前,她们先在磁溪口街上摆小摊,后来又搬进闹市,在解放碑附近,入夜叫卖,生意十分兴隆。原有的七十多公分长的小玻璃柜便显然不够用了。赚了点钱,开起了《老四川》馆,专门经营以灯影牛肉为主的牛肉制品。功夫不负有心人,随着生意的兴隆发达,《老四川》的灯影牛肉名声也越来越大。现在的《老四川》当然属国营。有幸的是,钟易凤培养了一些做灯影牛肉的高徒,如象现今主要掌墨的王伦刚,手艺也木弱于他的师傅。更有幸的是,钟易凤虽已近蠢年,仍能操刀制作。因此,山城的灯影牛肉至今仍保持着传统的名声。给读者介绍灯影牛肉,为什么不去说灯影牛肉怎样选料、怎样加工、怎样调味,而花笔墨于钟易风身上呢?其实,灯影牛肉的制作,莫说一般不从事烹饪专业的人不易学到手,就是从事烹饪的人中,也不是可以轻易学会的,介绍了,学不了,等于没有说。这是一。还有一点想法,这就是自古以来就有记运刀水平高超的人和事,我之着墨于此,只是望几百年后的人若还能吃到灯影牛肉,可不要忘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至八十年代还有位叫钟易风的女厨师。而在晋潘岳在《西征赋》中,曾描述事厨者手握带铃的刀,快速而优美的形象:“赛人缕切,鸾刀若飞;应刃落俎;霍霍霏霏”。唐代杜甫写厨师运刀的技巧,在《观打鱼歌》中88有过“赛子左右挥霜刀,绘飞金盘白雪高”之句。清代董诗白也有“主人之刀利如锋,主母之手轻且松。薄薄批来如纸同,轻轻装来无二重”等妙言。最后,笔者想,现今哪位大手笔者来关心一下给人们饱口福的厨师,象庄子写《养生主》里的庖丁那样,用文学语言描绘一番现今事属者远远超过庖丁“神屠中音”的技艺,那真是功篡无量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