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茶馆地区纺织厂,承载一代纺织工人

达城茶馆

关于达城,不同年龄的人有不同的认知,一致的是,她是我们共同热爱的家乡;我们达城人爱时尚,我们达城人爱怀旧,我们达城人更爱聊天。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这里,便是“达城茶馆”。打开手机,清茶一杯,或回忆、或畅想,或打赏、或吐槽,谈天说地,说古论今,在我们自己的“达城茶馆”。

本期茶馆,请听谯继、邱一彪老师讲——

01

区纺织厂,承载一代纺织工人不灭的记忆

提起原达县地区纺织厂,相信很多老达城人一定还有很深的印象。这个达州乃至川东北最大规模的棉纺企业,曾经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州的纳税大户,创造了达州纺织工业的辉煌,成为一代达棉人一生的骄傲。然而,当市场经济的浪潮来临时,她却因机制的不适应而被淘汰。岁月流逝,而今虽然达纺厂昔日的风光不再,但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了无数纺织人难以忘怀的记忆……

锈迹斑斑的厂区大门 谯继摄

02

艰难的建厂岁月

近日,社区记者来到达城南坝原地区纺织厂厂区采访,穿过一片荒芜的厂区,在破旧而斑驳的厂房建筑群中,依稀可见当年纺织厂的繁荣:车间、仓库、办公楼、舞厅、家属区、配电房、医院等,依然静静地矗立着。

在采访中,记者有幸遇到了每天都在厂区里散步的该厂老工人、现年80岁的纺织女工庞真烈老人。她是地区纺织厂建厂的第一批元老级员工。说明来意后,庞大妈热情而激动的给记者追忆起50多年前那难忘而艰辛的建厂岁月。

庞大妈说,60年前的达县地区是一个盛产棉花的地方,那时所辖的巴中、平昌、宣汉等都有大面积栽植棉花的习惯。虽然是一个产棉大区,但却没有一家像样的棉纺企业。当时的达县地委针对本地区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比较落后,但所辖地区盛产棉花的实际情况,决定在达县城郊建一座3万枚纱锭、台织机的棉纺织厂,以促进地方工业的发展。在得到四川省轻工厅的同意批复后,立即成立了建厂筹备小组。后经厂区筹备小组反复勘测比较,最后把厂址选定在翠屏山下、与达城隔河相望的南坝金华大队这块未开垦的处女地。最初厂名定为“达县专区通川纺织厂”,核员人,年下半年,首次在达县境内招收人。

“年我刚好18岁,那时,建厂需要大量的年轻人,我作为第一批员工有幸被招进了工厂。”庞大妈说,那时为招工,还下达了指标分配给各个乡镇。她是当时的西外公社现火车站附近的人,由于是“高小”毕业生,是作为“文化人”特招进厂的。因是纺织工业,大多招收的是女工,尤其是要进纺纱车间的女工,更是卡得很严格,因为需要不停的在车间来回奔跑检查机器运行情况,需要的是“腿长脚健”,所以凡是“实心脚板”的女孩子都进不了纺织厂(据说这样的脚板跑不快)。庞大妈说一位长相很漂亮的姑娘,因是实心脚板没被招进厂而哭鼻子,至今她还记忆犹新。

新员工被招进来后,由于厂还没建起,一切都是百废待兴。庞大妈记得她第一天报到时,差点被眼前的景象吓哭了。当时的南坝是一个杂草丛生、乱坟遍地的荒郊僻壤,地不平,桥没修,水、电、公路“三不通”,厂区附近除了有一幢“供销合作干校”培训员工的低矮房子外,整个南坝三四百亩土地上,还是大片的农田。

进厂时正值9月,稻田里刚收割完水稻,南坝片区泥泞一片。那时没有大型的机械设备,修路、建厂房全凭人工肩抬背磨,唯一“现代化”的工具就是人、畜拉的“板板车”。石头、木料都从遥远的河市甚至铁山那边运来,吃的大米需要到几十里外的双龙场去购买。修建厂房,打地基、抬石头、搬运木料都不分男女,她们女同志一样的和男同志下苦力。由于没有住的地方,“供销干校”的一楼一底楼房就成了员工们唯一落脚的榻榻。那时人多房子少,每间仅15平米的房间要睡十六七个人,都是搭地铺,不分男女的合衣而眠。后来,进厂的人越来越多,厂里才搭建了简易的工棚,但一遇到下雨天,满棚子都是风雨,衣服裤子都湿透。尽管条件如此的艰难,但人们不言苦和累,干劲实足的加班加点的工作,为工厂的早日建成付出了艰辛的努力。

庞大妈说,建厂期间,正遭遇“三年自然灾害时期”,建厂的步伐接二连三遭遇挫折,在不足两年的时间内通川纺织厂先后三次被叫停缓建而差点夭折于摇篮之中。但后来经过达县地委相关领导的多方面努力,最终迎来建厂曙光。在反反复复的建设中,于年1月,通川纺织厂终于正式建成投产。当第一缕麻纱从轰鸣的车间产出,当第一块麻绒布成品运出厂区之时,经历多次波折和艰辛的工人们欢欣鼓舞,辛劳的努力换来成功的收获,大家都留下了幸福的热泪。

人去楼空的厂房(已拆) 谯继摄

03

企业辉煌的发展时期

关于企业的发展,原纺织厂副厂长刘万琦老人也给记者作了详尽的摆谈。

年1月,通川纺织厂建成后就正式投入批量生产,当年共纺麻绒纱54.93吨,织麻绒布24.14万米,形成固定资产原值.10万元,年末职工有人。4年9月,大竹纤维厂合并入通川纺织厂后,极大的壮大了工厂实力。仅在第一个5年时间里,棉纺厂就共生产纱吨,布.14万米,创产值.41万元,成为地区纳税大户。

7年5月,通川棉纺厂迎来第一次发展机遇,就是直接由中纺部投资的5万锭棉纺工程落户该厂并破土动工,同时通川纺织厂更名为达县地区棉纺织染厂。因受文革的冲击影响,直到10年后的年,5万锭整体工程才全面竣工,完成建筑面积平方米,新增固定资产万元,形成5万枚纱锭、台布机的生产能力,职工人数达到余人。

刘万琦老人说,改革开放后,达棉厂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年2月,扩建了2万锭纺纱工程,从而使生产规模增加到7.3万枚纱锭。年元月,投资万元的第一个宽幅织布车间建成投产,促进了产品升级换代和新产品开发。5年10月,新建的万米涤棉染整线工程建成并投入生产,结束了达棉厂只能纺织不能漂染的历史。同年,又建成年产40万件(套)的服装生产线。年产纯棉、麻棉、涤棉纱1.08万吨、布匹万米,固定资产原值万元,净值万元,创利税万元。6年成为四川省首批命名生产出口的棉纺品专厂。

从年至8年10年间,共生产棉、涤、麻、维四大类多个品种,产品结构由年以前单纯生产纯绵纱布发展到化纤、麻棉等混纺织物,共创国优、部优、省(厅)优质产品30多个,企业也发展到最为辉煌的鼎盛时期。新建医院、电影院、职工食堂、幼儿园、扩建了达棉子弟校、职工浴室,还开办有“达棉报”厂报、厂部电视台、电台、俱乐部、篮球场、副食店等。全厂占地面积达到亩,生产用房6万余平方米,职工人数多人。整个工厂犹如一个小社会,样样俱全,职工不用出厂就能办到所需要的一切。

现年81岁,在织布车间工作了15年的张福容老人回忆说,虽然企业红火,但那时每生产一米布都很不容易,要经过“刚丝、并条、粗纱、细纱、罗纱、布场、成品”等七八个车间的工序,尤其艰苦的是纺纱车间的女工,一人要看管25台纺纱机,8小时都得在车间来回循环奔走,一天下来,腰酸背痛,脚都肿大。尽管如此的艰辛,但一代纺织工人仍兢兢业业的为企业的发展壮大而默默无闻的辛勤付出。

时光进入年后,全国纺织行业形势急转直下,不少纺织企业在停产半停产状态苦苦挣扎,但达棉人因改革开放后就实行了厂长责任制,打破了“大锅饭”,调动了职工的生产积极性。全年生产仍满负荷运行,销售收入达到2.18亿元,创达棉厂历史最高纪录。良好的业绩受到各级党政的高度赞扬。从9年到年的10年间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11.5亿多元,为国家及地区工业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

地区纺织厂车间

04

破产后的幸福回忆

上世纪九十年代末,随着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计划经济逐渐转轨为市场经济,大量民营企业应运而生,市场有了竞争,在微利行业生存几十年的地区纺织厂,此时,已如同一位耄耋老人,从体制和企业负担上,已不能在改革的浪潮中举步若轻。年以后,地区纺织厂就基本处于半停产状态,企业负债1.82亿元。年11月,经批准实施依法破产。年,企业正式关闭。

地区纺织厂虽然破产了,但它为社会和地方经济发展的历史不能忘却。和庞真烈老人一样还居住在厂区的老工人们还不在少数,他们从青春年少就进厂建设,数十年的青春热血都奉献给了自己从事和喜爱的纺织事业。如今一些人因长期在纺织车间工作,巨大的机器轰鸣声让她们落下了“听力下降甚至失聪”的毛病,但他们无怨无悔,谈起辉煌的过去,也是一脸的骄傲,追忆逝去的时光,也感到无比的幸福。

在纺纱车间工作了27年的82岁老女工徐红秀回忆说,她们纺织女工一生中,达棉厂最幸福的事有三件。一是怀念那“三班倒”夜间的“加餐酥肉”。在那红火的七八十年代,为赶生产,厂里实行“三八”制。轮到晚上12点以后上夜班的工人,每人要发两角钱的就餐券福利,凭券可以在深夜的3点半去食堂吃“加餐酥肉”,那香喷喷的酥肉味道,至今还难以忘怀。二是厂里每隔一段时间,要给各个车间、部门分发一定数量的电影票,以犒劳辛勤的纺织工人。由于电影票数量有限,不可能每一个女工都去,往往是以抽签的形式,谁抽签获得一张免费电影票,那是一件莫大的兴奋事。因为有了电影票,不但可以不上班休息几个小时,而且初恋的女孩还可以约上心爱的人一起在电影院里享受幸福的恋爱时光。三是下河洗澡。那时厂里虽然有公共浴室,但因人多,洗一次澡需要排队等候。一到热天,下班后的第一件事就是趁着夜色,到厂边的州河里去“天然沐浴”。那时河水清澈,干净温暖,无数的纺织美女嬉戏在清凉的河水里,消除一天的工作疲劳,那种惬意劲至今还令人神往。

采访中,老人们都感叹,虽然辛苦了一辈子,如今厂没了,但国家没有忘记她们,为他们缴纳了医保,生病费用也大都可以报销;退休后有一定数目的养老金,也足以支撑晚年的生活;厂区房改,也让他们有了属于自己的住房,这让他们感到后顾无忧。如今新的业主盘下了纺织厂这块风水宝地。可以肯定的是,在不久的将来,戛云亭下这片神奇的土地,将华丽蜕变成现代豪华的商住小区,让一代纺织女工看到南坝片区风光秀丽的美好未来。

本期讲述人

谯继,男,年生,达川区石桥镇人,年3月达县米城中心学校退休。酷爱新闻报道,40余载笔耕不辍。年5月被正式聘为达州日报社社区记者至今,期间已发表新闻及历史文化类特稿逾千篇,部分文稿被选入《达城记忆》一书。

邱一彪,8年生,热爱新闻事业,达州晚报社区记者,在省市报刊发表新闻稿件余篇。

把你的龙门阵摆给大家听!

这里,便是“达城茶馆”。

投稿邮箱:tongchuanxinfeng

.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866.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