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姓,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左右。寇(Kòu)姓源出有:以官名为氏、出自姬姓、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等。
人
口
分
布
今北京市,陕西省的商洛市、榆林市、铜川市,重庆市的渝北区、垫江县,黑龙江省的三江市、绥化市、宁安市、伊春市、望奎县,湖南省的慈利县、张家界市慈利县,四川省的广元市苍溪县、绵竹市、达县、高县、南溪县、巴中市、南充市营山县、阆中市、宜宾市、郫县,
山东省的菏泽市、聊城市阳谷县、莱州市、日照市、淄博市临淄区、平邑县、潍坊市安丘县、利津县、微山湖市、巨野县、滨州市滨城区、威海市、寿光市、诸城市、阳谷县,天津市,河北省的固安县、海兴县、泊头市、冀县、抚宁县、河间县、衡水市武强县,承德市隆化县、朝阳市、丹东市岫岩地区、海城市、大连市庄河县、兴城市,青海省的西宁市,
吉林省的安图县、汪清县、图们市、前郭县、桦甸市,浙江省的衢州市,山西省的上谷县、忻州豆罗、榆次市,陕西省的吴堡县、黄陵县、周至县,咸阳市三原县、淳化县、宝鸡市、铜川县、礼泉县,河南省的许昌市禹州市、郸城县、商丘市、夏邑县、鹿邑县杨湖口镇,永城市、郑州市新郑市、西平县、上蔡县、清丰县、新县,汝州市,焦作市的博爱县月山镇,新乡市的封丘县冯村乡;湖北省的孝感市、钟祥市、遂宁市,
福建省的德化县,江西省的上饶市,内蒙古自治区的兴安盟、呼仑贝尔市、赤峰市、包头市,贵州省的贵阳市息烽县,江苏省的南京市、徐州市、连云港市东海县,广东省的广州市,安徽省的颍上县,甘肃省的景泰县,庆阳市西峰区什社乡的李岭村,台湾省,马来西亚的沙巴州,香港特别行政区,美国,澳大利亚,日本等地,均有寇氏族人分布。
得
姓
始
祖
苏忿生。关于寇姓,《世本》上说,卫灵公之子郢的子孙,因担任卫司寇一职,便以官为氏,姓寇。(司寇的官职,设于夏殷,专门负责掌管刑狱方面的事务,相当于司法官。春秋时代,一些大的诸侯国还设有司寇之职,孔子曾为鲁国司寇)。
《姓氏考略》和《姓谱》也指出,卫康叔任职周司寇,他的子孙以官为姓。而《元和姓纂》上则认为,周有苏忿生担任司寇一职,子孙以官为氏。其实,不仅周王室有司寇,中原各大诸侯国也都设有司寇官,由于上古官职大都是世袭,其后裔除继承了司寇一职的嫡子以外,其余都可以以寇为姓,所以以司寇为姓的绝不可能只有苏忿生后裔一支。
寇氏,根据历来的姓氏学者的考证,正是由司寇这种官职而“以官为氏”得姓而来的。另外,据《魏书·官氏志》,魏孝文帝下令鲜卑族贵族改为汉姓,古口引氏改成了与“口”字音近的汉姓“寇”。寇氏尽管成分复杂,但是长久以来,却一直称盛于上谷昌平,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昌平区一带。望族居冯翊郡(今陕西省大荔县)。寇氏后人尊苏忿生为寇姓的始祖。
寻
根
溯
源
一以官名为氏。上古周朝时,昆吾人的后人苏忿生为周武王司寇,其子孙以官名为姓,相传姓寇。
二出自姬姓。亦是以官名为氏。周朝初年时,卫康叔为周司寇,支孙以官为姓,亦相传姓寇。又春秋时卫灵公的儿子公子郢的子孙为卫国司寇,其后人以寇为氏。
三出自古代少数民族姓氏。①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古口引氏,入中原后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②又辽东乌桓族有寇姓。
四源于子姓,出自春秋时期宋国大夫公子鳞,属于以官职称谓为氏。公子鳞,字矔,是春秋时期宋国人,为国开国君主微子启的第十七世孙,宋襄公子兹父(子兹甫)的庶弟,其兄长就是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太宰子眱(字鱼)。
五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①满族叩德氏,满语为KodeHala,世居叶赫(今吉林梨树),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叩氏。
②满族寇侯尔氏,亦称寇侯喽氏,满语为Kohormongu或Koholomongu,汉义“钩、弯曲、鞠躬”,人数不多,在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有四支分布,后多冠汉姓为寇氏。
③满族寇拉氏,满语为Koramongu,汉义“围绕花园的水渠”,人数众多,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关氏等。
④满族寇达吉氏,满语为Kodajmongu,汉义“麻袋、小仓库、储物袋”,人数不多,有四个分支,世居瑷珲地区(今黑龙江黑河瑷珲镇一带),后多冠汉姓为寇氏、孔氏等。
六(辽宁巴尔虎旗暨翁阔特寇氏族史)记载辽宁省岫岩、庄河,吉林省安图、汪清、图们,黑龙江省望奎,山东威海等地很多寇姓是蒙古族巴尔虎旗翁阔特(后改汉姓寇)而来。
繁
衍
迁
徙
寇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七十二位,人口约二十五万八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左右。
寇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寇姓出自先秦时,各朝都设置了司寇这一官职,掌管治安、刑法、判案等。司寇氏多为担任过司寇的人的后代。司寇氏后来简称为寇氏。寇姓的起源与司寇氏的起源是相同的,大部分寇氏是司寇简化而来的,而司寇氏源于周朝的官名。
主要的寇氏起源者是周朝司寇苏念生及司寇康叔。另有寇氏是从鲜卑族演化过来的,鲜卑族中有口引氏,后汉化时取发音近似的“寇”字为姓。蒙古族、满族寇姓多是蒙古姓(翁阔特)转变而来。
郡
望
堂
号
1郡望一、冯翊郡:秦朝时期置郡,汉武帝太初元年(丁丑,公元前年)设置同名行政区左冯翊,与右扶风和京兆伊合称“京畿三辅”,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大荔县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改左冯翊置郡,治所在临晋(今陕西大荔),其时辖地在今陕西省韩城县以南、白水以东、渭水以北大荔县一带地区。北魏时期移治到高陆(今陕西高陵)。
二、上邽郡:亦称天水郡。本邽戎地,在今甘肃天水市。公元前年秦武公取其地,置邽县,后改为上邽县。西汉朝元鼎三年(丁卯,公元前年)置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通渭县、秦安县、定西县、清水县、庄浪县、甘谷县、张家川县及天水市西北部、陇西东部、榆中东北部地一带地区。
东汉朝永平十七年(甲戌,公元74年)改为汉阳郡。三国时期曹魏仍改为天水郡。西晋时期移治到上邽(今甘肃天水),北魏时期仍改回为天水郡,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甘谷县等市县一带地区。
三、河南郡:秦朝时期名为三川郡。西汉高祖二年(丙申,公元前年)改为河南郡,治所在雒阳(今河南洛阳),其时辖地在今河南黄河南部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地区及黄河北部原阳县一带地区,下辖二十二县,大致相当于今河南省孟津、偃师、巩义、荥阳、原阳、中牟、郑州、新郑、新密、临汝、汝阳、伊川、洛阳等县市一带。
东汉时期既都洛阳,为提高河南郡的地位,其长吏不称太守而称尹。隋朝初年河南郡被废黜,后又复为豫州河南郡。唐朝时期为洛州河南府,其辖境都远小于汉朝时期的河南郡。元朝时期为河南路,明、清两朝时期均为河南府。民国时期建为河南省,一直延续至今。
四、上谷郡:战国时期,赵国公子嘉自立为代王,驻军上谷。秦始皇二十五年(己卯,公元前年)秦国灭赵国后置上谷郡,治所沮阳(今河北怀来),其时辖地在今河北省西北部一带地区。
上党郡:“上党”在字面意思指山上的高地,“上与天为党也”,故名。
上党地名最早见于春秋时期的晋国,此后赵魏韩三家分晋,都占据了上党地区的一部分,战国时期韩国置郡,但是具体的郡置如今已经难以考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分地为三十六郡,上党郡承之,是其中大郡之一,治所在长子(今山西长子),这个郡级行政区划辖治范围大致是以今天山西省长治市为中心的山西省东南部地区。西汉时期沿置,辖县十四个;东汉时期辖县减少到十三个。
三国时期,上党郡治所向东北迁移到壶口关(今山西长治北部,但不是壶关县)。西晋时期,辖县十个,郡治进一步向东北迁移到潞县(今山西潞城东北部)。十六国时期,除后周政权短暂改名为潞州外,上党郡基本被保留,到北魏时期郡治又迁回壶关。隋朝建立后,废并原壶关县,建上党县,并将上党郡治迁往上党县(今山西长治市区),辖县十个。唐朝时期,改上党郡为潞州,从此上党郡之名不复存在,但之后历朝历代仍保留上党县,直到明朝嘉靖八年(己丑,公元年),改上党县为长治县,从此上党作为地名不再存在。
五、东海郡:亦称郯郡、海州。东海郡在历史上有三处:①治所在郯邑(今山东郯城),后置郯县,属徐州刺史部,为县、郡、刺史部治,在氏族社会末期境内已有人群定居,时境为“东夷”之地,太嗥氏为东夷一著名酋长,少嗥氏为黄帝族向东发展的一支,与夷族杂居于此,称“炎”地,周朝时期封炎族首领于此,称炎国,后演化为郯国。
春秋时期,郯国附鲁,“郯子朝鲁”、“孔子师郯子”即出于此,战国时期为越国所灭。秦朝时期始置郯郡,后改称东海郡。;秦、汉之际曾称郯郡,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郑城一带,治所在郯城县北部;西汉时期下辖三十七县,其时辖地在今山东费县、临沂、江苏赣榆以南,山东枣庄、江苏邳州以东和宿迁、灌南以北一带地区。
②东晋时期置于海虞县(今江苏常熟)的东海郡,后移治所到京口(今江苏镇江),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费县、临沂县、江苏省赣榆县南部、山东省枣庄市、江苏省江苏省邳县东部和江苏省宿迁县、灌南县北部一带地区;唐贞观六年(壬辰,公元年)撤县入下邳,唐元和中期复置,始有“郯城”县之名,不久又省入临沂;元朝末期复置郯城县,明、清两朝之后县域有变,但县名未易;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其地隶属山东临沂地区。
③南北朝时期的东魏及后来的隋、唐诸朝时期,以海州为东海郡,治所在朐山(今江苏连云港海州镇),其时辖地在今江苏省东海县以东、淮水以北一带地区。
2堂号一、冯翊堂:以望立堂。
二、上邽堂:以望立堂。
三、河南堂:以望立堂。
四、上谷堂:以望立堂。
五、上党堂:以望立堂。
六、东海堂:以望立堂。
姓
氏
字
辈
甘肃中泉寇氏天财房字辈:“世永宗明德邦庭”。
四川高县、南溪、翠屏寇氏字辈:“朝廷崇政学庠序育英才树立仁和礼厚德惠众贤信义传佳教法纪常守全恒有凌云志九洲建乐园”。
四川广元寇氏字辈:“千万尹中继永志德黑芳”。
四川广元寇氏字辈:“先万世宗纪永治德含芳隆礼自荣耀纯仁定显昌经伦观国彦勋烈辅朝纲世守忠和义三多庆发祥”。
四川岳池寇氏字辈:“观恒升太正大光明”。
四川南充寇氏字辈:“德含芳隆礼自荣耀纯仁定显昌经伦观国彦勋烈辅朝纲世守忠和义三多庆发祥”。
四川阆中寇氏字辈:“记永治德含”。
江苏南京寇氏字辈:“裕崇步书堂健恒中大义丞文章开世”。
江苏连云港寇氏字辈:“裕从步书堂见恒”。
山东诸城寇氏字辈:“文永维吉电(介)常青英宗”。
山东菏泽寇氏字辈:“夫朝良尊先学”。
山东阳谷寇氏字辈:“电广金英洪合怀玉之(自)青(庆)”。
湖北遂宁寇氏字辈:“天开子华……”。
湖北寇氏一支字辈:“邦家志荣兴”。
河北衡水武强寇氏字辈:“成鸿春如锡本”。
江西上饶寇氏字辈:“恒学端方贵澜挺”。
巴尔虎蒙古翁阔氏寇氏字辈:“福善章力”。
马来西亚阿巴州寇氏字辈:“文宝万世玉立子国家荣华庆升平”。
黑龙江寇氏一支字辈:“连永殿德万世昌”。
黑龙江望奎县一支字辈:“来文德芳胜俊英治美良”。
辽宁寇氏一支字辈:廷士永忠连,文恒辅世安,进修仁志远,生育义为先。
吉林寇氏一支字辈:“学玉宪宝彦”。
寇氏一支字辈:“兴希廷仕成文司治万大景行唯贤顺正从先佳贵常保学级永传启明方美安守能全屯宗之本应时德元”。
寇氏一支字辈:“邦家志荣兴”。
寇氏一支字辈:“国洪万世明光显”。
寇氏一支字辈:“恒学端方贵阑挺”。
寇氏一支字辈:“正直承先训传江....(未完,需要补充(重庆垫江))”
洛阳寇氏家谱:“万玉德永新世传贤哲勋文运照国瑞恩荣景宝纯丰隆庆和泰福禄寿广林宽厚忠信义聚富贵长存”。
河南纣城寇氏(寇准第43代孙起)家谱字辈:国思永万世学乃如其心。
资料有待补充。
宗
祠
用
联
寇姓宗祠四言通用联姓启司寇;
望出上谷。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国姓的源流和郡望。(见上题头《一、姓氏源流》和《四、郡望堂号》介绍)
颍川异政;
莱国孤忠。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初上谷昌平人寇恂,字子翼,世代为地方豪强。刘秀占据河内,任他为河内太守,负责转输军需物资。又历官颍川太守、汝南太守。后随刘秀出征经过颍川时,百姓拦着路恳求:“愿从陛下那里再借寇君一年。”于是,被留下抚慰百姓。后来,图形绘于云台阁。
下联典指北宋政治家寇,字平仲,华州下部人。太平兴国年间进士,景德初年任宰相,当时辽兵南侵,他力排众议,坚决主张抗敌,促使真宗亲自到澶渊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封莱国公。著有《寇莱公集》。
颍川留抚;
莱国孤忠。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东汉寇恂从光武征颍川盗,贼平,百姓遮道曰:“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乃留镇抚之。”下联典指宋寇准封莱国公(见上联)。
植竹遗爱;
还结清操。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寇准事典。下联典指北周·寇儁事典。
寇姓宗祠五言通用联流月挥金戈;
惊风折寒木。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唐代兵部侍郎、诗人寇泚《度涂山》诗句联。
寇姓宗祠七言通用联三千世界谈笑里;
百万貔貅杯酒中。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湖北省巴东县寇公(准)祠联。寇准任县令时的官府建筑以及宋人为纪念寇准而修建的寇公祠遗址基本保存完好。这些遗址规模大,布局严谨。寇公祠遗址上发现了许多极具宗教色彩的圆雕兽首。旧县坪遗址还发现了建于六朝时期的城墙和官府,比宋代更加壮观。另有一段长约24米的用花纹砖砌成的墙壁,数排排列整齐直径在1米左右的圆坑以及用方砖垒成的正方形祭台,使古巴东城再添神秘。
好向上天辞宝贵;
却来平地作神仙。
——宋·魏野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宋代文学家魏野赠寇忠愍(准)联。
寇姓宗祠八言以上通用联蒨桃献诗,惜缣有意;
白门工曲,落溷谁怜。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寇准尝赐诸妓每人一缣,其妾蒨桃献诗讽之。诗云:“一曲清歌一束绫,美人犹自意缣轻,不知织女寒窗下,多少功夫织得成。”下联风典指明末名妓寇白门工于度曲,为朱国弼所娶,国破后流落乐籍中。
揭众名于县门,欢输逋赋;
植双柏于官署,爱比甘棠。
——佚名撰国姓宗祠通用联
全联典指北宋大臣寇准,字平仲,下邽人(见上题头《三、历史名人》介绍)。
识量非凡,布兴学劝农善政;
文武俱备,长牧民御众高材。
——佚名撰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周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寇俊的事典。寇俊,字祖俊,昌平人。累官梁州刺史,入关拜秘书监。兴学劝农,有惠政。下联典指东汉雍奴侯寇恂的事典。寇恂,字子翼,昌平人。初为郡功曹,后拜偏将军,先后历河内、颍川、汝南太守。经明修行,人称长者。卒谥威,图形云台。
北门资锁钥,宁止赈灾恤患;
中士借循吏,世传卧辙攀辕。
——佚名撰寇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北宋·寇准,景德元年拜相,力排众议,促使宋
真宗御驾亲征契丹于澶州,订“澶渊之盟”,大振宋室声威。下联典指东汉·寇恂事典。
姓
氏
名
望
寇恂:字子翼。东汉上谷郡昌平县人。东汉名将,“云台二十八将”之一。出身豪强大族家庭。王莽末年任上谷郡功曹,辅佐太守治理郡事,以才智出众、刚强果决深受太守耿况的器重。光武帝(刘秀)时拜河内太守,随光武出征再到颍川,当地士绅向光武说:“愿从陛下复借寇君一年”。后因以“借寇”为地方挽留官吏之典故。
寇恂明习经术,德行高尚。朝廷倚重,遐迩闻名;他一生戎马,奋其智勇,所得俸禄,却往往厚施亲友故旧和从征将士。他常说:“吾因士大夫以致此,其可独享之乎”(《后汉书·寇恂列传》)!他治民有方,威望素著,屈己为国,顾全大局,当时人无不景仰他的长者之风,都认为他有宰相的器量和才能。
建武十二年(36年),寇恂去世,谥威侯。
寇封:即刘封,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被刘备收为养子,东汉末年长沙(治今湖南湘阴)人,蜀汉昭烈帝刘备义子。有武艺,性格刚猛,气力过人。随赵云、张飞等扫荡西川,颇有战功,而后又统领孟达攻取上庸,深为刘备信任。但是后来关羽北伐曹魏,多次要求刘封起兵相助,刘封不从。而后又侵凌孟达,迫其降魏。孟达与魏徐晃共袭刘封,并劝刘封投降,刘封不降,又遭部下叛变,败归成都。刘备在诸葛亮的建议下赐死刘封,刘封自裁,刘备深表痛惜。
寇俊:(约~约)南北朝魏官员。字祖隽。昌平(今山东曲阜南)人。永安二年(年)出为梁州刺史,鼓励农民大力发展农业,安定社稷。大统三年(年)为洛州刺史。逾二年(约东魏兴和元年以后),拜为秘书监(国家图书馆官员)。时东魏始建国,图书多散佚,他下令设令史一职,抄集经籍,按经、史、子、集分部搜列,群书稍备。武成元年(年),选为骠骑大将军,进朝与帝面叙洛阳故事。谥号元。
寇泚:唐代中宗朝为长安尉。张仁愿在朔方,奏用分判军事。开元十三年,帝自择刺史,寇泚由兵部侍郎出守宋州,赋诗祖饯诗一首。
寇准:字平仲,北宋政治家,诗人。华州下邽人。为人刚直,太平兴国四年(年),赴汴梁(开封)会试,进士及第。授大理评事,知归州巴东、大名府成安县。累迁殿中丞、通判郓州。召试学士院,授右正言、直史馆,为三司度支推官,转盐铁判官。天禧元年,改山南东道节度使,再起为相(中书侍郎兼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
官至参知政事。景德元年(年),辽军南侵,准任同平章事,力排众议,他力主抗,反对南迁,并促使宋真宗前往澶州(今河南省濮阳)督战,与辽订立“澶渊之盟”。后为王钦若等所谗罢相。天瘩初年复相,封莱国公。又被丁谓等排挤降官。后贬死雷州。终年62岁。仁宗时追赠中书令,谥忠愍。著有《寇忠愍公诗集》。
点“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