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理学院用红色打好思政教育的底色环

北京看青春痘的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zj/210311/8736666.html

四川文理学院利用地处川陕苏区腹地的优势,对苏区红色文化资源进行挖掘与梳理,通过打造红色课堂、开展红色实践、传播红色文化,构建红色网络、让红色文化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用红色打好思政教育的底色。

打造红色课堂,提升育人成效

从年开始,学校就在思考如何紧抓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在思政课教学中渗透红色文化,将秦巴红色资源转化为活生生的教学素材,让红色文化“进校园、进课堂、进生活”。为此,学校实施“红色文化进课堂”工程,通过课堂教学丰富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弘扬老区精神,践行革命品德。学校依托四川革命老区发展研究中心、川陕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研究院、秦巴文化产业研究院等科研平台,深入挖掘川陕苏区革命旧址、石刻标语、红色歌谣、革命戏曲等红色元素,凝练革命先烈和英雄人物的战斗事迹,将源远流长的巴渠红色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当中,着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思政课教学新模式。如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堂上,开展品读经典活动,《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等书籍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对革命导师深邃睿智有了新的认识。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实践课上,带领学生参观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参观张爱萍将军故居,用感官触摸历史,用真情体味革命情怀,使他们那段波澜壮阔的斗争史有了刻骨铭心的体会。有了“课堂”,还得有相应的教材。为了使学生能全面深入了解中国革命史和川东革命史,弘扬大巴山历史文化,学校深耕巴山红色资源富矿,组织编写川内首部红色乡土思政教材《红色巴山》《神剑·乡魂》,使学生深入学习了解红色家谱、革命历史、先辈风范,增强对川东这片热土的认同感和亲近感。

学校通过举办“秦巴讲坛”,专题讲座、学术会议等形式,向学生讲述川东革命的历史和研究现状,当好革命先烈、红色精神的传颂人和鼓号手。把红色教育与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党员、学生干部培训中,将“苏区精神、张爱萍与两弹一星精神、红叶精神”等作为党校、团校、青马工程学习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专题宣讲、研讨交流等,持续抓好青年积极分子的培养,将红色火种播进文理青年心中,使红色教育入脑入心,培养青年学生向上向善的底色名片。

开展红色实践,强化价值引领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作为“灵魂工程”的思政教育,除了在课堂上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外,还要向学生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使思政教育走出课堂,贴近社会。学校坚持将红色教育纳入实践教学,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着力打造红色第二课堂。学校与阿坝州小金县在夹金山红军小学共建“四川文理学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基地”,每年暑假组织文理学子远赴夹金山红军小学开展社会实践,让学生实地感受红色文化,传承坚韧不拔的红军精神。与张爱萍故居、将帅碑林、万源保卫战纪念馆等一批红色爱国主义教育实践基地达成合作协议,利用党员活动日、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师生参观,使师生近距离接受红色教育洗礼,传承革命信仰。与川陕苏区著名的红色村落——达县堡子镇水洞坪村建立帮扶协议,定期组织学生前往考察调研,为其在发展思路、改善民生方面提供智力支持。各二级学院定期组织师生通过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开展“红色故事会”,设立“红色讲台”,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轮流登台讲述自己知晓的红色故事、革命史实、英烈事迹等,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浸染红色文化。参加“红色故事会”的薛晨茜课下说:“红色是当代青年的政治本色和身份印记,不能淡化这个颜色。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使红色基因渗入大学生血液、浸入心扉,红色火种才能薪火相传,血脉相续,青年一代才能顺利接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接力棒。”

此外,根据实践教学需要,学校还专门组织学生成立红色学生社团——“知行合一”研究社,每学期由任课教师亲自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深入“红军村”、“英雄村”等地,考察红军石刻,访谈健在老红军,记载大量的红色口述历史,将实践报告汇编成册,成为重要的史料文献。在石桥古镇列宁街、达县马家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村,“知行合一”研究社的师生们循着当年红军英勇抗战的光辉足迹,开展以“回顾历史,播种新希望”为主题的红色文化体验活动,追寻红色记忆,播种绿色希望,自觉成为红色精神的守望者和践行者。

传播红色文化,夯实精神之基。

杜鹃啼血,红土凝魂。作为川东地区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四川文理学院坐落在达州这片热土上。学校培养了张爱萍、魏传统、杨超三位功勋。达州这片红土孕育了张爱萍、陈伯钧等22位将军,走出了王维舟、杨超等多位省部级以上重要领导干部,涌现了李家俊、徐彦刚等80多著名烈士和无数的仁人志士,多位将帅都曾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战斗足迹。学校立足地域特色,将优秀的红色文化注入校园文化中,不断彰显红色文化的时代底蕴。

学校发扬“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精神,用红色文学作品陶冶师生情操,塑造学生品德,实现知识学习、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有机统一。以优秀校友,知名作家、编剧谭力、田雁宁为代表的“巴山作家群”成员为班底,成立“巴山作家群研究院”,开展红色文学作品研究和影视作品创作。用他们创作的《特殊使命》《杀出绝地》《突出重围》《远山的红叶》《江姐》等经典影视剧目,作为开展思政教育的重要素材,传承红色精神,涵养文化自信,激励更多师生投身文学创作。以参加艺术教育为抓手,围绕艺术活动主题,深入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巴渠文化等资源,创作了一大批体现川东地域文化特色和巴山红军精神的舞蹈、声乐、美术、摄影和微电影作品,提升红色文化的育人成效。目前学校已经连续参加四届全国大学生艺术节,五届四川省大学生艺术节,荣获全国一等奖七项,四川省一等奖65项,获奖总数和等次在全省高校专业组中名列前茅。其中,取材于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英勇抗战事迹编排创作的舞蹈《魂铸巴山》荣获第九届中国舞蹈“荷花奖”银奖;舞蹈《雨润巴山》《背山背水背太阳》等数十件作品荣获全国大学生艺术节展演一等奖;年12月,文理师生采用VR技术拍摄革命老区留守儿童生活的纪录片《佳露》斩获国内VR视频制作最高赛事“青年之声‘潍坊杯’VR制作大赛”特等奖,《不被时光遗忘的老人》《巴山深处的女红军》《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三部作品也荣获全国最佳作品创意一等奖。校团委书记于贵说:“大巴山斑斓苍翠,无数巴山儿女血染巴山,用坚强的意志和不屈的信念绘就了巴山的颜色,用英雄的色彩填被在这片红土上。正是依靠对红色文化的高度信仰,对红色文化的创新性体现,文理学子的作品才能富有灵性饱含真情,才能一次次脱颖而出打动评委和观众。”

构建红色网络,强化阵地建设。

为牢牢把握新时代网络育人话语权,用好红色资源,学校通过互联网技术激活红色基因,并使之融入文理师生精神血脉,实现躬耕践行。学校强化阵地建设,将红色旗帜插满枝头,利用校报、广播、校园网络电视台、新媒体、校园网、宣传橱窗等多种途径,进行红色文化宣传,丰富红色精神供给,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把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使红色基因成为优良品德和健康人格的重要标识。在思政课课堂上,充分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依托系列本土红色影视作品,通过图文、音频、视频的立体展示,全方位开展红色文化教育,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发挥入脑、入耳、入心的作用。如组织学生观看红色纪录片《不朽的王坪》《远山的红叶》等,通过解说和视觉冲击,激励学生继承先辈遗志,弘扬革命传统,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学校建立红色专题网站,开设“两微一端”红色文化专栏,深入挖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创作出了一批优秀的红色网络文化作品,让学生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触动灵魂。年,学校正式上线“红色巴山”专题网站,详实介绍川东北地区41个爱国主义纪念馆、战史陈列馆、革命先烈故居等,利用数字模型和3D技术生动再现展馆面貌、空间布局、展出实物等,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官方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36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