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起新歌再唱小白杨唱响脱贫奔康新生

04:14

川观新闻记者袁城霖袁敏达州观察徐洋

《小白杨》,你可还记得这首传唱大江南北的军旅歌曲?

“有一个地方,它叫作北山乡,有那一位少年郎,他去到了北疆……”10月15日晚,“国家扶贫日”前夕,北京,由中国文联等单位发起举办的文艺扶贫原创音乐会上,一曲名为《再唱小白杨》的歌曲现场唱响。

千里之外的四川达州,不少人打开电脑或手机,同步观看音乐会网络直播,欣赏着这首由达州人组织原创的新歌。

达州市通川区文联主席梁乔家里,一家三代人也围坐在电脑前听新歌。这是一首令梁乔全家尤为兴奋的歌曲。因为,《再唱小白杨》中提到的那位“少年郎”,便是梁乔的祖父——《小白杨》的词作者,达州人梁上泉。

梁乔一家观看直播

“这既是向历史的致敬,也是为当代人的讴歌。”听着台上来自达州的新歌,也在贫困村做第一书记的梁乔颇为感慨,从艰苦卓绝的边防线,到斗志昂扬的脱贫攻坚战场,“唱了30多年的《小白杨》,在家乡达州又起新歌。”

扎根:“小白杨”带来脱贫摘帽精气神

梁上泉出生在原达县北山乡(今达州市通川区北山镇)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后参军入伍。年,梁上泉根据在边防的采风,创作出脍炙人口的军旅歌曲《小白杨》。

梁上泉旧居

《小白杨》很快红遍大江南北,顶风傲雪的白杨树,也同样激励着梁上泉家乡的人们。

“站得端,长得直,就感觉这树很有傲骨。”55岁的赵和明,是北山镇石嘴村村民。10多年前,赵和明特意托朋友从西安带回了20多株白杨树苗种在水库旁,如今已是水桶般粗大。

在北山镇的房前屋后,或是道路两侧,或是水库堰塘边,总能见到白杨树迎风而立。

“一曲《小白杨》,就是大家伙的精气神。”赵和明说,通过脱贫攻坚的持续努力,北山镇发展起了青脆李、食用菌种植,家禽养殖等产业,把穷帽子扔得老远。

新生:达州人为“小白杨”谱新歌

年起,中国文联等单位于每年10月“国家扶贫日”前后,在北京举办“文艺扶贫原创音乐会”,以文艺助力脱贫攻坚,已共计为30多个贫困县创作了扶贫文艺歌曲。

今年8月,正在北京考察、招商引资的达州市通川区委书记张杰,收到了中国文联的邀请——以当地脱贫攻坚为主题创作一首歌曲。

回到达州后,张杰找到达州市文体旅局长李冰雪合作。后者曾在通川区工作多年,双方一拍即合。后经中国文联推荐,音乐制作人何沐阳也加入团队联合创作。

歌曲创作中,团队最终确定以梁上泉的《小白杨》为背景展开创作。

通川区青宁云门天寨

“梁上泉老先生是通川北山人,他创作的《小白杨》家喻户晓,传递了一种坚韧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我们要很好地传承和发扬。”张杰说。

歌词和旋律花费创作团大量精力。“歌词初稿完成后,我们几个主创者一起反复推敲,逐字逐句修改。”李冰雪说,“歌词中的‘通达之川’,既没有硬生地用原地名,又生动形象地把通川融入了进去,是个人非常喜欢的部分。”

《再唱小白杨》创作完成后,创作团首先把新歌交给了现居在重庆的梁上泉老人欣赏。

10月15日晚,北京二七剧场,中国文联年文艺扶贫原创歌音乐会上,在歌手韩雪演绎下,《再唱小白杨》的歌声响起。

北山镇一隅

传唱:“小白杨”精神继续传承发扬

演出当晚,通川区北山镇洞滩村的村民们也早早守候在了村里安排的集中观看点。《再唱小白杨》通俗的歌词、婉转的旋律,获得村民们的连连点赞。

洞滩村村民观看直播

“唱出了我们的新生活。”看完音乐会直播,洞滩村村民杜泽忠十分感慨,“一首激情的歌,更加坚定了乡亲们奔向美好新生活的决心。”

张杰说,作为军旅之歌,传唱30多年的《小白杨》书写了戍边卫国的万丈豪情。而如今,家门口一株“小白杨”又见证了干部群众奋力推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蓬勃动力,“要通过《小白杨》《再唱小白杨》的传唱,把‘小白杨’坚韧不拔的品质继续传承发扬,为建设美好家乡接续奋斗,迈向大道康庄。”

近期,在进入在北山镇干线公路两旁,新一批白杨树正在栽种。白杨大道,是这段公路的计划用名。

视频

“再唱小白杨”!今晚,达州之声唱响北京

附:《再唱小白杨》

词:张杰何沐阳李冰雪

曲:何沐阳

唱:韩雪

有一个地方

它叫作北山乡

有一位少年郎

他去到了北疆

在那大漠哨所旁

他写下了小白杨

从此那棵小白杨

伴随我的成长

那一首歌儿

已传遍了四方

少年郎的故乡

升腾着新希望

看那奔康大道旁

又种下了小白杨

从此莽苍巴山上

幸福歌声嘹亮

如今再唱小白杨

炽热初心永不忘

那涌动的春潮

又激荡了山乡

那曾经的小村庄

早已改变了模样

我那通达之川

通向大道康庄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258.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