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城棒棒儿原创罗章银

配乐/歌曲:达城“棒棒儿”作者/罗章银在革命老区达州,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从大巴山深处走出来,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依靠着一对长满老茧的肩膀和双手担负起了家庭的重担,用扁担和背篼托起了希望和未来,背出了一座座金山银山,挑出了一个个崭新的世界。他们拥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棒棒儿”。“棒棒儿”作为时代的符号,被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大声地叫着。他们跟随着社会发展的步伐,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从农村到城市就这样很自然地发展起来了。改革开放40年以来,这群人越来越多,服务对象多元化,生存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他们过上了幸福美满的生活。刘多均、杜美述就是达城“棒棒儿”的代表。幸福并快乐着在达城“棒棒儿”聚集的地方有肖公庙、南外三里坪、西客站等地。他们大多数是中年以上人群,男性居多,有的夫妻结伴干活。扁担、背篼、打杵是他们特有的标志,行道树下就是他们等候接待业务交易的地方。他们将扁担、背篼、打杵摆放在街边路口,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还是节日假期天天守候在那里,等候着客户的光临。他们会干的活很多,人人都是多能手,挑、抬、背、上下车、挖沟、补漏、通下水道、打杂,样样都能干。他们在劳动中,发现了市场,迎合了市场,发展了市场。笔者在肖公庙遇见了刘多均,他今年56岁,达川区石梯镇人,20几年前就在达城当“棒棒儿”了。他家住在石梯镇一座叫刘家坡的大山上,山里贫穷落后的面貌至今无法改变。年,有了一儿一女的刘多均,面临着第二胎超生罚款压力,日子过得更是紧巴巴的。这一夜,刘多均躺在床上始终无法入睡,想了很多很多,他叫醒了妻子说道:“现在正是农闲时节,我要去城里当‘棒棒儿’挣钱!”,妻子同意了他的想法。第二天,天刚蒙蒙亮,刘多均扛着一根扁担在场镇上坐上班车来到了达城。达城举目无亲,四下都是陌生的。他在大街上不停地走着,一直没有人叫他挑东西。傍晚,夜幕降临了,霓虹灯下的人们摩肩擦背,一对对情侣挽着手,说着悄悄话,露出甜蜜的笑容在大街上散着步......,看着这些,他想起了电影电视里看到的都市生活,他自言自语地说道:“这大概就是传说中的都市生活吧!”。他远远望去,闪烁的霓虹灯五光十色,把达城装扮得如此美丽,他更加思念家乡的妻子和孩子,他想:要是我们一家人都在城里生活该有多好啊!这天身上没有带多少钱的刘多均,舍不得吃住,挨着饿在花台上睡了一个晚上。清晨,另外一位过路的“棒棒儿”看到了刘多均,说是需要人做活路,把他叫上一起干活去了。这一天活路虽然很重很累,但他们收获了不少的工钱。尝到了甜头的刘多均,越干越起劲,认识他的客户越来越多,他把妻子叫到城里来也当了一名“棒棒儿”。“树无根不长,人无志不立!”刘多均对妻子说,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越来越好,我们要加倍努力挣钱,让全家人过上城里人一样的生活。刘多均接的活较多一些,他说,有一次,他们在中心广场干活,那个老板就用了他们35个人,因重车不能进入广场,他们将一车车沙子和石子卸下来后,要从公路上穿过广场用背篼一背背地背上10楼,距离远,又没有电梯,全部靠人硬挺挺地背上楼去。沙子和石子的用量大、路又远,活路干起来特别艰难。为了公平合理、不窝工,他们把路程分成了段数,把男女进行了合理搭配,由“抓阄”的办法确定了所背的路段。大家认为这个办法既“斗硬”又合理。刘多均说“要斗硬,都斗硬,米汤就用‘瓢羮儿’印”。只有这样大家干起活来才有责任感、卖力气、没有怨言。这起活路他们连续背了3天,每个人都得到了相应的报酬。有的肩膀和腰背部磨起了血泡,他们都觉得幸福和快乐。就这样刘多均和妻子当“棒棒儿”挣钱养家,从那时起一直坚持着干到现在,20余年付出了很多很多艰辛,同时收获了幸福和快乐,用扁担和背篼营造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让同行效仿着,让人们羡慕着。刘多均脸上泛着红光高兴地告诉笔者,如今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大学毕业参加工作了,他们还在达城买了一套余平米的房子,正张罗着儿子结婚的事情......高尚的品德笔者对“棒棒儿”一直存有好感和敬佩之情。在上世纪90年代,笔者第一次到巴中出差,那时的巴中还属于达县地区管辖,那天笔者走在巴中闻名的“街心花园”,看见很多人在“街心花园”台上台下用蓑衣和斗笠打着地铺卷缩在四周,旁边放着背篼、扁担、打杵。笔者正准备上前找人问路,一男子连忙从地上爬起来说道:“老板,要请人吗?”,笔者告诉了他,我要问路,他把我带到了目的地。一路上,笔者与他寒暄,了解到了他们生活的辛酸和艰难,看到他身上那破旧的衣服表面沉积了很多“油锅巴”,身上还不时传出一阵阵难闻的汗臭味,好像从来都没有洗过澡一样。笔者鼻尖一阵酸楚,心里很不是滋味,既有鄙夷又有怜悯。笔者给他拿带路钱,他不要,他说:“带这么一节节儿路要什么钱啰!”。顿时,笔者醒悟:他的品德是多么的高尚,他的思想是多么的纯粹,他的形象是多么的伟大。过后有人告诉我,他们有一个共同的雅号叫“巴山‘背二哥’”,也就是“棒棒儿”。今年57岁的杜美述,,家住通川区梓桐乡,家里现有6口人吃饭,妻子、儿子和2个女儿,还有年迈的父亲。在采访中,他对笔者说,他有个女儿不是他亲生的,是他的侄女。这个医院尿桶里抢出来救活了的,他要特别感谢他的妻子,把他的侄女从尿桶里抢出来救活,并无怨无悔地把她拉扯长大。杜美述有些激动,眼角流出了泪水,声音哽咽地告诉大家,15年前,他的三弟在临乡一家砖瓦厂做工,弟媳怀有身孕(就是现在的小侄女),小两口算得上恩爱幸福。突然有一天,三弟在砖瓦厂上班,意外摔死。三弟的尸骨未寒,弟媳却要离家出走,竟悄悄地将自己怀有7个多月的孩子做了人工流产手术。杜美述知晓后,医院,妻子见胎儿还在尿桶里未死,连忙从尿桶里救出来,进行了抢救。在他们的精心照料下,胎儿奇迹般地活了下来。他们省吃俭用,买来奶粉喂养着小生命。杜美述逢人便说:“看到这个小生命,就看到了我的三弟!”。小生命取名叫杜小苗(化名),今年15岁,在读初中,亭亭玉立,活泼可爱。杜美述还告诉大家,小苗特别懂事,成绩好,很孝顺他们,总是爸爸前、爸爸后地把他叫得特别甜。杜美述说,他虽然只是个“棒棒儿”,没有多大能耐,但他一定要把侄女养大成人,只要她学习刻苦努力,学习成绩好,他们还要供她上大学。笔者在采访时,站在旁边的李大姐说,她是杜美述一个村的,她和丈夫都是杜美述带出来做活路的;她们那里的人都知道杜美述是个好人、大孝子、很勤奋,把家里搞得特别好;当了几十年“棒棒儿”养活了一大家子人,买房子都是全现款,把父亲也接到城里生活了,父亲今年86岁,身板硬朗;杜美述和老婆义务抚养一个侄女,从出生那天开始到现在15年多了,像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对待,供她吃穿用,供她上学读书。在笔者眼里,他们这群人生活是最不容易、又容易被人们遗忘的人群。他们那种大巴山人特有的吃苦耐劳、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厚道质朴的品德与生俱来,无不时常感动着我。那天,笔者又看到了刘多均他们正背着一背背石子朝小区那幢大楼走去,手里紧握住打杵,迈着沉重的步伐哼着劳动的号子在楼梯上缓慢地爬着......。笔者油然而生敬意和怜悯,嘴里不由自主地唱起了自己写的那首《巴山“棒棒儿”歌谣》:一根扁担三尺三,挑东挑西挑金山。哥当“棒棒儿”正三年,挑个婆娘把家还。哥哥本是山里汉,爬坡上坎不畏难。哥用扁担挑家园,挑座洋楼妻儿欢。巴山“棒棒儿”......舍......嘿咗、嘿咗.......嘿......嘿......“棒棒儿!---”,“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82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