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城是极具代表性的社会缩影,一座小县城就是一个小社会,往往可以在这里折射出更大的世界。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逝去的时光总是难以追忆,一个年代的记忆往往就铭刻在那个特定的时代,青少年时代的许多记忆是较为难忘的。近几十年的社会发展变化特别巨大,但我始终对六七十年代中后期的渠县老城印象深刻。家乡的渠县城并不算很大的,只是中国无数滨江小县城中的一个。但这个县城却比较特别,一是人口多,二是水陆交通发达,在川东一带还是比较出名的。据考证,渠县建县已经两千三百多年了,在渠江河流江河交汇处建这座县城也有一千五百多年历史了。这座县城在不同的时代里有不同的色彩和生活内容,我见证了这片土地上数代生命发生的奇迹,也目睹了这里的人民千百年来的巨大创造和经历的各种苦难。我对家乡渠县城的记忆始终萦绕在那个特定的时代,是在我生命开始的最初记忆里,充满着少年的天真无知与快乐,也充满着对生活的无数期望与无奈。以致后来常常回想起来,也满含着对那些无法倒流时光的留恋和思索,有甜有苦,也有割不断的回味与远去的不舍。人生有很多东西是无法选择的,家庭出生和自然生存环境等都是如此。我年少时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充满特殊色彩、写满奋斗历程的新中国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以集体生产为主,日子较艰苦,但人们精气神比较旺盛的一个时代。在我脑海里总飘荡着许多红色记忆,曾有无数的岩报、墙报、标语,以及那些漫卷的红旗和战天斗地的集体劳动场景等,构成那个时代记忆色彩的主旋律。我家的房屋离渠县城其实并不远,几公里的样子,与县城仅一江之隔。川东的主要河流渠江和她的一条叫流江河的支流共同环绕着渠县城。白天,一抬头就能望见渠县城那些错落的楼房和较高处那些发白的墙壁。夜晚,太阳一落山就能看见城里那像繁星一样的灯火和它映照的天空。我家门正对着渠城的方向,门前有一条通往县城的步行大道,来往的行人总是很多。据老人们说这条路还是渠县以前通往绥定府达县官道的一部分,少数地方还能看见旧时修建官道残留下的石板。在以步行为主要交通方式的时代,沿着河边小路走,加上过河乘船的时间,到县城,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样子。那时,门前大路是附近许多地方进出县城的必经之道,又直通人流相对集中的渠江河乘船地点老码头。虽然绝大部分都是土路,天晴下雨都很难走,但路上来往的行人总是络绎不绝。年少时,我总爱眺望门前的那条大路,遥望城里的楼房和灯火,寻找父母和家人们归来的身影。许多时候还会望见西山苍茫的暮色和金灿灿的落日。从那时开始,就对渠城逐渐有些记忆且越来越深刻了(未完待续)。(郑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