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牌坊,让达州安仁乡金鸡牌村远近闻名

达州东部经济开发区(达川区)安仁乡,不愧为是文化之乡,走进这里,看见的是文化,听见的是文化,吃喝的是文化,玩耍的是文化,地里埋的是文化,空气中弥漫的也有文化。这里,不仅有龙文化、柚文化、移民文化、语言文化、民歌文化、节孝文化,就是一个地名,都饱含着深深的文化。金鸡牌村,三绝之乡——安仁下辖的一个行政村,是地名、节孝、语言等多种文化的叠加,历史厚重,声名远播。

金鸡牌村的村名,源于这里的一座牌坊。据民国二十七年()《达县志》卷一“建置门·坊表”记载,这座牌坊名叫邓氏节孝坊,修建于清朝同治八年(),为杨焕彬的妻子所建。而牌坊上显示的则是“贞节”二字,当地人叫贞节牌。而“贞节牌”的发音与安仁长沙话的“金鸡牌”相近,加之牌坊上分别有龙、凤图案,人们又误认金凤为金鸡,因此便有了金鸡牌之名。

金鸡牌,位于如今的金鸡牌村二组,村委会靠北米处。据住在金鸡牌旁、89岁老人颜崇兴所绘的金鸡牌图,以及80岁郑开国老师等人的介绍:金鸡牌呈南北偏东向,宽8米,进深6米,高7米,四柱三门三楼,砖石结构,重檐硬山式顶。底部四柱三门,全部青石构成;正门高3米,两侧门高2.7米;依柱石底部宽1.5米、上部宽0.3米,上面有摇钱树、条形桌和人物图。青石额枋之上三层楼,青砖和片砖砌就,青花瓷贴面。各楼之间两边雨厦分隔,有檐,一楼层高1.3米,二、三楼各层高1米;楼层由下往上呈递减式,一层宽7米,二层宽6米,三层宽4.8米;顶2.8米。牌坊厚度0.6米,每个装饰图案厚度0.4米。表面全部用砸碎的青花瓷贴面、镶边。所有图案凹进10厘米。一楼正中分别镶嵌龙、凤图,两边是摇钱树图。一楼与二楼之间正中坊上有装饰。二楼中间是“贞节”二字,左边落款为“大清同治八年岁次己巳三月谷旦建”,两边的“玉洁”“冰清”,用青花瓷贴成,最外侧用青花瓷镶嵌两幅金童、玉女图。三楼中间为“圣旨”二字,两边有浮雕图。最上层中间有顶。整座牌坊,在太阳的照耀和月光的映射下,熠熠生辉。

可惜的是,年的一天,这座远近闻名的金鸡牌被当做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的“四旧”予以拆除,先拆掉一层及以上的建筑物,后来又将石柱全部拆掉,改作语录牌等用途。

金鸡牌所处的地方是杨家坝,曾经有条往返达县大树场、麻柳场和新宁(开江)县城、开州等地的要道,担儿客经过这条路将黄表纸等挑到外地、又将外地的物品挑到本地销售。当地人到麻柳、安仁、普安等地赶场,也经过这条路。

杨家坝有个后生杨焕彬,是湖南省长沙府移民到达州明月乡四保十二甲(今金鸡牌村)杨氏始祖杨胜爵的后裔,帅气英俊,忠厚老实;而相距不远的龙须寨下邓家院子,则有个姓邓的千金,眉清目秀,勤劳善良。两人都没有婚配,媒婆一撮合,便喜结良缘。婚后,夫妻相敬如宾,男耕女织,不辞辛苦,在路边还开起了栈房,供客人歇息。也许应了“棒打鸳鸯鸟”,结婚不几年的杨焕彬,因病却撒手人寰,留下邓氏孤儿寡母。

丈夫去世后,邓氏擦干眼泪,将心思放在抚养儿子、伺候公公、公婆和开栈房上,非常辛苦。公公、公婆心痛不已,劝邓氏:“你年纪轻轻的,把孙子留给我们,改个嫁吧。”邓氏回答:“公公、婆婆:我在生是杨家的儿媳,死后仍然是杨家的人。改嫁的事以后就不要说了。”邓氏继续开栈房,因待客非常热情、周到,路过的担儿客都愿意到这里歇脚,生意比东边龙头桥、西边毛狗冲的栈房都好,赚了不少银两,成了一方的小富婆。邓氏终生守寡,坚守妇道,发家致富,孝敬公婆,赢得乡邻的赞许,感动了朝廷,颁发圣旨,准予修建贞节牌坊。杨、邓两家大力资助,在杨家坝建起邓氏贞节坊。

位居安仁乡西南方的金鸡牌村,年由二大队更现名。年5月,将原长石板村、金鸡牌村合并,设新的金鸡牌村,11个村民小组,户,人,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耕地亩,林地亩,主产水稻、玉米、红苕等粮食作物以及安仁柚子。清朝康熙年间从湖南省长沙府移民而来的郑、杨、谭、吴,成为这里的主要姓氏。金鸡牌与安仁长沙话、安仁柚子、板凳龙一道声名远播。

来源:下岗职工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hy/74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