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记忆丨电力天路让金马草原告别寒

康巴传媒(记者马建华游飞)一段记忆可以勾起回忆唤起人们重拾那些跌落在尘埃中的故事收获发展带来的感动色达美景闲来看看电视,如此平常的事,在40年前,对所有色达人来说,却是个遥不可及的梦。“改革开放初期的上世纪80年代,色达因为偏远落后,全县只有县城不到户居民靠柴油机发电,用上了电灯,其余无论县城还是乡村的居民,照明只能用酥油灯。”12月7日,国网色达供电分公司总经理洛松甲措的办公室,几盏明亮的白织灯将屋里照得亮堂堂的,热力十足的电烤炉将整个办公室也烘得暖洋洋的。回忆起色达电力的发展,他很是感慨,“那时电都用不上,很多人连电视都没听说,更别提看电视了。”年通往大章乡的泥泞之路同一时间,在色柯镇约若村定居点,村民扎巴的妻儿跟着自家电视机里的舞蹈,欢快地学跳起来。“逢年过节,我们都会组织些文艺节目,现在有电视方便多了,可以跟着电视里的舞蹈老师一起学习排练。”在扎巴家,学舞蹈看电视、煮饭用电饭煲、睡觉开电热毯、烤火用电烤炉、照明用电灯、食物保鲜用电冰箱,可以说家里无处不在的电器,不仅为扎巴一家驱走了冬日的黑暗和严寒,还给他们带来了丰富多彩的业余生活。色达电力的逐渐普及,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年,霍西水电站的建成,让色达县城和附近几个乡镇驻地三百户左右的居民,首先告别酥油灯照明,用上了清洁的电灯。“但那时总装机容量只有千瓦,电力极不稳定。”洛松甲措介绍说,夏天基本能满足这三百户的用电需求,但一到冬天,就必须限电,实行分片区三天一轮轮流供电,停电就像家常便饭,“大停三六九,小停天天有”。“遇到线路出问题,我们的电力员工去抢修。来电那一刻,整个村都在欢呼。”在电力资源匮乏的年代,老百姓对电力极度渴求的场景,洛松甲措仍历历在目。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老百姓生活水平日渐提高,对电力的需求也更加强烈。通过努力,年至年,色达县先后建成曾达电站、日格电站及洛若变电站、杨各变电站等五座变电站。与此同时,电网建设也突飞猛进,电杆由自制的木制杆发展为普遍的10米混凝土电杆,输电线路改造升级,进户线由细黑线到多规格电缆,变压器、计量等电力设备也几度更新,配网结构日渐科学,供电质量和供电可靠率不断增强。风雪巡线路上年开始,国家投资6亿多元,在色达陆续开始实施“电力天路”、“无电地区”电力工程建设,新建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3座、千伏输电线路千米。年12月18日,是色达人民值得纪念的日子。这一天,全县第一座千伏变电站建成投运,这标志着色达用电线路告别多年的孤网运行,正式接入稳定的国家电网。有了稳定的供电来源,色达终于告别了缺电限电的日子,如今,全县17个乡镇个行政村全部通电。有了电,电视、地暖、空调等家用电器设备也逐渐普及,老百姓生活实现了飞跃式提升。甲学乡花卉种植基地有了电,以前连色达本地人都不愿面对的冬天,也迎来了外地游客。12月7日,一辆旅游大巴,承载着36名来自成都的游客,入住色达县城的酒店。“现在色达酒店都有地暖或空调,冬天住着也不会冷。有的游客还专门挑到冬天来旅游,欣赏色达别样的雪景。”导游王梓最近一个月,已经带了六个团到色达旅游,对于现在旅游环境的改善,竖起大拇指点赞。本期责编:肖宵白马编辑:李娅妮余秋林泽措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790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