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公四川在线记者兰珍厨师培训班。8月25日,记者走进甘孜州色达县村民根穷卓玛家,她正在家里打扫卫生,笑眯眯地展示她的家:宽敞、整洁的房间里,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等家电一应俱全,茶几上摆满了水果零食……看着眼前的景象,很难想象6年前,一场大火曾给这个家庭带来的巨大的灾难。“当时什么都烧没有。”因灾致贫,根穷卓玛走投无路之际,“援手”来了。“在国家的帮助下,我们家走出来,给我提供了一个公益性岗位——环卫工,每个月有元的收入,我还开了一个民宿,现在人均年收入有一万元左右!”根穷卓玛说。环卫工在打扫卫生。开发公益性岗位贫困户自力更生为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无劳动技能、无增收门路、无法外出务工的就业问题,色达县积极开发扶贫性公益性岗位,将输血式扶贫变为“自力更生”的造血式扶贫,让贫困户真正通过自己的双手实现脱贫。克果乡泽西二村的牧民尼黑的妻子患有疾病,常年身体虚弱,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尼黑本人也患有慢性病,常年需要吃药。巨大的病痛之外,意外又来临。年尼黑放牧时,右眼因意外导致完全失明。泽西二村村党总支了解到尼黑家庭困难后,于年为尼黑一家申请了危房改造,改善了住房条件,并给尼黑安置了草管员的公益性岗位。靠着这个岗位,尼黑每年都有近六千元的稳定收入。“我没想到这辈子还能住上新房子,还有工作有收入。”尼黑告诉记者,除了公益性岗位的收入,他凭借自己在摩托车维修培训班上学会的技术,为本村和邻乡的牧民维修摩托车,每个月能增加多元收入。截至目前,色达县公益性岗位人员共有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占比90%以上,年人均补贴达到余元。组织技能培训让贫困户创业就业输血式扶贫变为“自力更生”的造血式扶贫,除了提供就业,还要创造条件让贫困户自己创业就业。四郎肯得一家人世代居住色达县杨各乡上甲斗村。这里海拔米,属半农半牧区,山大沟深、环境闭塞、气候恶劣,上甲斗村一直是贫穷落后的代名词。四郎肯得一家4口挤在一间破烂的房屋里,女儿登初患上先天性髋关节脱位。为了治好女儿的病,四郎肯得拿着借来的钱四处求医,但是女儿的腿疾仍然不见好转。由于贫穷,女儿的病被一拖再拖。摩托车维修。疾病、缺乏知识技能,一直是很多贫困户致贫的原因。为了尽快让有劳动能力、有就业意愿却无劳动技能的贫困户走上脱贫致富路,切实增强贫困人口自身的“造血功能”,激发内生动力。杨各乡定期组织各种技能培训,让贫困户拥有一技之长。在培训班中,四郎肯得是有名的积极分子——上课认真听讲,虚心向老师请教,课后找时间实践。通过培训,四郎肯得学会了木工装饰的手艺,还通过考试拿到了驾照。现在,四郎肯得跑运输、做木匠,一天能挣两三百元。通过一系列帮扶政策和减免医疗费用,四郎肯得女儿成功进行了手术治疗。再加上自己努力,如今四郎肯得一家人住进了新修的两层楼,生活逐步步入正轨。截至年底,杨各乡开展了各类实用技术培训12次,覆盖全村7个村人次。有工作、有收入,生活就有未来。年,杨各乡提前完成了脱贫攻坚任务,所有贫困村摘帽,所有贫困户脱贫。抢抓电商机遇加快致富奔康家住大则乡扎门村的更穷,经营着一家小卖部。线上电子商务彻底改变了他销售观念。“年,我参加电子商务培训,很受启发,之后就开了这个电商店。”更穷说:“我主要在网上销售虫草、贝母、奶渣、人参果、酥油等产品,生意非常好,收入客观。”年,更穷家小卖部成了大则乡扎门村电子商务服务站点。“我们的目的也是帮助一些想从事电商更好的认识电商、了解电商,帮助更多的人就业脱贫。”色达县经济信息和商务合作局工作人员说。近年来,色达县高度重视电子商务工作,积极抢抓电商扶贫的发展机遇,在全县范围内建起了83个电商物流服务站,服务站设备均已安装运行,完成农村电子商务培训人次,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人次左右。年,色达电商依托“公共服务中心+乡村电商服务站点”电商扶贫公共服务体系,为贫困户提供代购、代销等服务,加快贫困户致富奔康的步伐。如今,更穷成了村里人的“电商掌柜”,网上关于网上卖东西的问题,怎么包装、怎么发货、怎么与顾客交流,都会找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