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的诗和远方

北京中科专家 https://yyk.99.com.cn/fengtai/68389/zuozhen.html

我又一次来到色达,来到喇荣五明佛学院。第一次来色达,那还是在二0一七年四月,已经是两年前的事了。

那天到色达时,已是傍晚时分,但是我们不顾一千多公里连续两天长途奔波的颠簸劳累,没管落在头脸上已经沉积如纱的风屑与尘埃,也等不得安放下繁多而又沉重的行囊与疲倦,就急不可待地穿越色达县城,直奔二十公里外的喇荣沟五明佛学院,因为这是我们此行的目标和向往。

那时上山的公共汽车还太小太少,根本满足不了僧众居士和来往游客上山的需要,等着坐车的人们已经排成了巨龙长阵,等到坐上车恐怕就要到日落西山,所以我们不敢停留片刻,抓紧时间相约徒步上山。

穿过两排巍然耸立的白塔,跨进一座写有“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牌坊式山门,顺沟而进,依坡而上,沟里的景色就像一幅画卷一样徐徐展开。由近及远,由大到小,从少到多,从低到高,人走景变,一步一景,步步生景。转过一个山头,眼前豁然开朗,密密麻麻的绛红色木屋像一束束利剑一样射向你的眼球,使你应接不暇,瞬间塞满眼眶。这时,好象除了“壮观”,你似乎把所有的词汇刹那间却忘到了九霄云外。再向前,往上走,到了公交停车场那里(就是现在的女众公交站),三面环山的绛红色木屋怀抱之中,凸显出来的是一幢幢高大而又雄伟的建筑,金碧辉煌,习习生辉,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得格外耀眼,十分醒目。后来才知道,这就是喇荣五明佛学院的“经堂”、“学堂”。

从停车场沿台阶拾级而上,由不得不时回身眺望,时时都会有新的惊喜和发现。到达山顶,登高望远,极目远眺,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前到后,三面山坡和沟底的景色尽收眼底,一览无余。绛红色的小木屋漫山遍野,蔚为壮观,就像一场盛大的法会一样,山坡上满是身着绛红色僧衣的觉姆喇嘛。

数千上万座木屋像火柴盒子一样散乱地摆放,虽然看似没有章法,但却形状基本相同,大小基本相似,每座看似相互独立,实则自成体系,浑然一体。它们虽然位居山坡,居高临下,但却似众星拱月一般,紧紧地簇拥和守护着位于沟底的“经堂”、“学堂”,又像虔诚地屈膝下跪,顶礼膜拜一样。

沿着山顶的羊肠小道移步前行,穿梭在低矮简陋的僧舍木屋之中,就像步入一座迷宫大阵,难识泾渭,不分进退,凭着感觉信步前行,多亏得到僧人指点,才免得误入歧途,步入正道。

山上的“坛城”、“幡塔”和山下的“经堂”、“学堂”,在晚霞的照耀下显得分外妖娆,十分艳丽。这些宏伟高大,金壁辉煌的庞然大物,和漫山遍野的小木屋相比,不论是在色彩上,还是在体态上,都是鲜明的对比,绝佳的衬托。这无形中给喇荣沟“壮观”的景色之上又增添了“雄伟”的一笔。这些能够触动我们内心深处的“雄伟壮观”,当然留给我们的感觉就是“震撼”,而且是“史无前例”的“震撼”。

几十年来,陆陆续续跑了不少地方,也欣赏了许多美景。说起旅游来,似乎觉得自已已经是一个行家里手了,在旅游的事情上总爱班门弄斧地发一些感慨。自已觉得,但凡旅游风景,无非两类,一是自然风光,皆由天公造化。二是历史文化,都是人力造就。

天公造化的自然风光,无非是大自然孕育的绿水青山、森林、草原等自然风景。抑或是由于地壳运动、自然灾害等导致的山崩地裂、天翻地覆,海陆交替,层级更叠的地质改变和奇特风貌。再就是气候改变、生态恶化、环境破坏而造成的海枯石烂、水退草死,风沙侵蚀、荒漠连片。

人力造就的历史文化,一方面是国家、皇权等统治阶级,利用群众集体的力量,兴修完成宏伟壮观的大型工程设施。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帝王陵墓以及三峡水利工程、交通枢纽等。另一方面是宗教力量和宗族势力,利用人们对宗教的信仰,对家族的敬慕,承袭和新修的许多建筑群落以及与之相关的文化遗产和留存。此外,中华几千年,历朝历代都会有一些个人或者小团体,为了自已的理想和追求,有意无意地保留并流传下来一些东西,或思想,或文化,或艺术,或器物,或工具,等等,不胜例举。

但是,像色达喇荣五明佛学院这样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的场景,我想可能是一种“无心播柳柳成荫”的结果吧。它应该不是五明佛学院有心而为之,而是数千位僧侣无心的杰作。

色达喇荣沟五明佛学院是一所藏传佛教学院,号称全球最大的佛学院,有喇嘛、觉姆五千多人。但是,据说上世纪八十年初建时,仅有僧侣十到三十人。这里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是四川省甘孜州海拔最高、气候最寒冷、自然条件最差的地方。到这里慕名前来求经学法的男女僧人,都要自备行囊,自掏腰包,自已解决吃饭住宿等问题。所以,僧侣们就自发地在山坡上围绕着“经堂”、“学堂”搭起一座座小木屋,虽然低矮而又简陋,但完全能够容纳自已在里面吃饭睡觉,诵经念佛。后来,大家个个学习效仿,人人如法炮制,随着僧众的日渐增多,绛红色的小木屋也就自然而然地由少增多,慢慢地布满山坡,以至形成如今漫山遍野的壮观美景。据有关资料显示,这种壮观美景的形成,只用了短短的三十多年。也许,漫山遍野的绛红色小木屋,是喇荣五明佛学院当初没有想到的事情,也是政府部门当初想也没有想的事情。不然,色达的美景,怎么会被美国一本什么杂志首先披露,由此才引起国内外旅游界的极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56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