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宝赏析
杨建屏(重庆忠县,清末时期著名画家。擅长画荷),有虫蚀,揭裱,尺寸:高厘米,宽40厘米。#墨宝#
墨客风采
清代荷花国画大师——杨建屏
字裕勋,号笑笑居士,四川忠县人。生于清道光十六年(公元年),同治时廪膳生,先后任涪州、达县、江津教谕,名士李芋仙的大弟子。善画荷花,工书法,颇秀润。画荷亦生动,蜀人呼之为杨荷花。时谚云:“家无杨荷花,必是俗人家。”《益州书画录续编》。
生性旷达,举止活泼,吐属风雅,以一笑对百愁,因此又自号笑笑居士。杨建屏小时家境寒伧,勤奋苦读,酷爱书画,学书最初师法董其昌,久之自成一家。绘画则无所师承,但凡百家之长俱在研取中,对人物、山水、花卉、翎毛均有造诣,尤长于画荷花,其着墨浓淡有致线条明快潇洒生动,人称“杨荷花”。尝题句于荷花图:“一朵花,一匹叶,自然淡淡疏疏,何必重重叠叠”。沿江各省都知道杨建屏的名气,前来乞书画者不绝于道,时谚云:“家无杨荷花,必是俗人家。”成都二仙庵(今青羊宫)道长闻建屏大名,重金邀往绘巨幅荷花图悬于客堂。众道士说,早上观看堂上荷花,似欲迎风起舞,栩栩如生。
杨建屏作画非常讲究气韵,他每日鸡鸣即起,作画两小时便搁笔,有人问其缘故,答曰:“作画须贯注神力,此时神气已不足也。”这时即使有远方来客乞画,他也决不再作。
曾经有人问杨建屏何以独爱荷花,他说:“我前身是城南某寺僧伽,画荷未成,饮恨终生,转生今世当尽力完成,岂敢不爱荷花而再留遗恨,是所以独爱荷花也。”由于自称僧伽转世,其服饰一律仿和尚装束,用红绿细软质料做成圆领大袖衣,用绣花红缎做鞋,每套衣服颜色不同,隔日一换。但凡杨建屏过街,路人皆驻足侧目以观,而他旁若无人,豪迈自若。
杨建屏性格狂傲,对权贵不屑一顾,往往出言不逊,但和文朋诗友交游,却肝胆相照情同手足。他与州城学士陈虔安等四人被称为“四君子”,陈虔安《题杨建屏荷花二首》有云:“满纸荷花不染尘,不浓不淡有丰神,旁题数字真风雅,笑笑千秋一老人。桂湖家世旧传薪,的是风流蕴藉人,八十老翁犹笔健,写来荷叶倍精神。”每当月明之夜或荷开之时,他就招邀陈虔安等文友饮酒赋诗,总是喝得酩酊大醉而怡然自乐,因此人们又称他为“陆地神仙”,冠以“陆地”二字,以别于天上神仙。他自己也以神仙自比,有题忠州白鹿洞碧瓜亭一联为证。碧瓜亭在忠州城东白鹿洞(今实验小学)前,相传有二猎人追猎二鹿,至洞前,二鹿不见,地下惟见二碧瓜,二猎人食之成仙而去,后人遂称此洞为白鹿洞并建碧瓜亭,杨建屏题碧瓜亭联曰:
逐鹿事非虚,谁识洞中真猎子;
食瓜人已杳,我来亭下亦神仙。
杨建屏志存高远,常年漫游南北各大都市,寄情于名山胜水,走到哪里就把字画卖到哪里,自得其乐,得钱则一挥而尽,往往挟妓豪饮,一日三餐极尽珍奇。
杨建屏少年时的业师李芋仙(年被评为重庆历史文化名人,进入位于朝天门的重庆市历史文化名人馆),是全国知名的大诗人,受知于一代宗师曾国藩,晚年流落上海,杨建屏千里迢迢前往探视,正值李芋仙卧病十余日不起。杨建屏速画荷花及各种花卉多幅相赠。李芋仙凝神读画,不觉神清气爽,疾病不治而愈,事见李芋仙《酬杨茂才裕勋》一诗,其诗曰:
予偶患盗汗,杜门调摄十日心斋,适建屏世讲自忠来沪,写赠花卉多幅,披玩移时,遂占勿药。昔人借辋川图以愈疾,见桃花开而悟道,信非虚语,诗以志谢,预贺秋捷:
当下病魔遁,因看新画屏。孱躯调坐卧,生气盎丹青。
眼底横三绝,毫端会百灵。秋风京兆试,盼尔佛名经。
杨建屏先后任涪州(今涪陵)、达县、江津教谕。在涪州时知州吴梅羹极赞赏其荷花图精妙生动,赐之以衣物银两,并赠一美貌侍女与他为妾。他在涪州留有许多书画墨迹,今可考者为其题涪州罗姓醉山楼对联:
地喜四时常醉酒,
楼无一面不当山。
大概在涪州时杨建屏曾游彭水,或者竟在彭水当过官,在彭水各庙祠题写楹联甚多,如题彭水龙门滩古庙联云:
树老不知年,最喜层荫遮庙脊;
官闲无个事,时来此地听江声。
题彭水县吕祖祠联云:
冷署傍仙居,看当门万丈石花、两江风月;
道书容我读,最得意一官德化、三醉岳阳。
考吕祖祠在学署后山对面,即石花岩,为彭水县八景之一,名“石花晚翠”。从上联“官闲无个事”结合此联“冷署傍仙居”来看,杨建屏应该在彭水学署任过职,只迄无史料记载而已。
在彭水,杨建屏还题有多处楹联,题云顶寺摩崖送子观音像二联:
观世无如观自在;
好心自有好儿来。
一瓶已足垂甘露;
万里何须问普陀。
云顶寺摩崖千手观音像二联:
孽海望援多,要展慈悲终费手;
佛航撑力少,还须指臂作帮身。
摩石成形,弘扬佛法;
凌空出世,阅尽沧桑。
在江津时杨建屏亦有多处题咏,今可考者为题江津四大天王庙一联,曰:
坐佛门安百丈之身,此为大人而已;
顺天道布四时之气,岂曰小补之哉。
此后杨建屏即因为“包庇劣生”而革职回乡隐居了,早年他就在忠州城东州屏山上母亲的墓旁建有一所“毓秀山庄”,颜其额曰“慕庐”,取终生仰慕父母之意。庐左为清凉书画馆,庐前为趣园,园中辟一方圆两亩的水池栽培荷花,这个地方被县人称为“荷花池”,是忠县一大风景。民国34年,县人陈德甫主持编修《忠县志》,其《胜迹》中记“荷花池”甚详:“池在治东黄龙门外毓秀山上,清光绪时州人杨建屏凿,其形圆,径约五丈,种荷甚多,故名荷花池,中建六角茅亭一,颜曰‘池心亭’,亭中悬短竹楹联,集杜甫王安石成句云:‘旁人错比扬雄宅,为我聊寻逸少池’。又集元人某宋人黄庭坚联:‘明月满床清梦觉,出门一笑大江横’。池北三楹,曰‘毓秀山庄’,庄悬木质楹联云:‘此地不迢遥,距白鹿洞黄龙门里居者半;幽池新杰构,与怀忠堂醉吟阁鼎足而三’,庄西三椽,曰‘清凉书画馆’,馆悬楹联云:‘小筑三楹,诗书画三者备也;相逢一笑,师友弟一例居之’。馆西一椽,曰‘永慕’,登之可一览山河,楼前一阁名十二声,四围花木,幽趣横生,各室几榻屏联不一而备,每值风日清美,游人如织,亦吾县之胜迹也”。
此处应略加说明的是,荷花池诸联,不论集句还是自撰,均极高明。集句信手拈来浑然天成,以扬雄宅逸少池借喻,十分合乎身份,“明月满床清梦觉,出门一笑大江横”亦极贴切;自撰风流潇洒妙趣横生,“与怀忠堂醉吟阁鼎足而三”,怀忠堂是忠州为纪念贬谪忠州的唐代名相陆贽修建的祠堂,醉吟阁是忠州为纪念贬谪忠州的唐代大诗人白居易修建的楼阁,杨建屏之荷花池与二者鼎足而三,可以想象其美丽其气象,“楼前一阁名十二声”,正是钟云舫诗中的“一十二声之阁”,如此等等,也印证了钟云舫诗中的精彩描写绝非虚构。
杨建屏每天都守在池旁观察荷花的各种体态,一有所得就立即画下来,此后他画的荷花更加古朴遒劲,气韵生动。
杨建屏有五个儿子,都不孝,杨建屏经常埋怨:“厨子能供我膳食,裁缝能供我衣裳,尔等曾不如厨子裁缝也。”杨建屏有一个叫陶二的书僮,每当杨建屏作画时辄在旁磨墨牵纸,其人生性聪颖,随侍多年,深谙杨建屏画技,托名作画,窃杨建屏印钤之出售,人多不辨真伪,世所传“杨荷花”者,亦有可能出自陶二之手。
晚年,杨建屏自知不久于人世,亲自设计营造墓室棺椁,人或谓其自掘坟墓,然其乐观
旷达的天性不改,依然言笑如故,不管死之将至。年,杨建屏无疾而终,年八十有四。
时军阀杨春芳旅长驻忠县,以同宗身份主持丧葬,备极哀荣,忠县前清贡生、杨建屏生前挚友、楹联高手何次平抚棺痛哭,赋挽联曰:
终生欢喜不知愁,善书、善画、善饮、善诗,得一钱用一钱,竟忘却我为何人,今是何世?
过眼繁华真若梦,有花、有酒、有台、有榭,去几日乐几日,能如此生而无恨,死也无悲。
杨建屏一生作画很多,散在各地,被多家博物馆收藏。此外,他还著有《慕庐诗存》《荷花画谱》、《临画禅室随笔》、《毓秀山庄诗文集》等,可惜屡经沧桑已经灰飞烟灭。慕庐和清凉书画馆、趣园等也早已荡然无存,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其地已经成为繁华街市,即今天的三峡风宾馆一带,连“荷花池”的地名都少有人知晓了。(摘自:木芙蓉花下)
——end——
弘扬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供专业和爱好者学习、交流、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