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伙参军8年不知去向,家乡遭灾才回来

年,参军11年都没有回家的王昌武终于回到了老家河北涿鹿县。

自从16岁参军离家之后,前三年王昌武还能常给父母兄弟写信,家人尚且知道他在什么地方,后来8年,王昌武就像是消失了一样。

王昌武曾经给过他们一个北京的信箱号码,家人会给他写信,他们不知道王昌武到底在哪里,在做什么,王昌武偶尔会回一两封信,只说自己现在正在北京工作。

为此,王昌武的兄弟们和亲戚们对他的意见很大,觉得老父母白养了这个儿子。

但王家的老父母一直都不相信儿子是这样的人,他们相信儿子的品行纯良,一定是部队里面有什么机密的任务,他一定是在做革命大事,在忙。

所以,老父母从没有写信让儿子回来,平时也是报喜不报忧,就连王昌武的奶奶去世,他们也没有急着将王昌武喊回来。

就这样一直到了年,因为自然灾害,一家人都快要活不下去了,才给王昌武写了一封信,催他回家。

毛主席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在一起

家人们都不知道,其实王昌武一直在毛主席身边做卫士,因为保密规定不能像任何人透露。

王昌武收到信后非常担心,但他不敢和任何人说,一个人在宿舍的被窝里面哭泣。

这件事后来还是被毛泽东知道了,毛泽东找来王昌武问话,得知王昌武家里的情况之后心情也很沉重,他对王昌武说:“你是革命战士,军属有困难,地方政府应该帮助度过难关。”

于是,王昌武带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开具的公函,回到了家乡。

他回到家乡之后才知道,爹妈兄弟真的已经到了穷途末路的地步。

王昌武一直以为年迈的爷爷奶奶还活着,到家之后才知道两位老人家早就已经去世了。

在奶奶的遗像前面,还放着一只空碗,已经褪色了。母亲对王昌武说奶奶生前每一次吃饭的时候,都会将这个碗拿出来,那是王昌武在离家之前吃饭用的碗。

奶奶一边吃饭一边对这个空碗说着:“孙子啊!我相信你在军队里是活着的,你在四处流浪啊,可要有口饭吃啊!”

奶奶在王昌武参加革命不久之后病逝了,她临终前还在念叨着这个离家的孙子,家人就把这个碗放在奶奶的遗像前,代替着奶奶等着王昌武回家。

王昌武为了革命,和新中国赋予他的神圣任务,放弃了和亲人团聚的机会。

如果不是这次王昌武回家,还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在北京做什么。

王昌武将介绍信交都了地方政府干部的手中,他们对王昌武肃然起敬,非常惊讶:“咱们涿鹿小县居然有在中央工作的大官!你家属于革命军属,我们一定照顾好老人,让人民吃上饭,解决你们的后顾之忧。”

王昌武回到北京之后,毛主席关心地问他:“家里的事情处理得怎么样了?”

王昌武回答:“家里的事情都已经办好了。”

毛主席这下才放下心来,感到很欣慰。

王昌武的一生,因为遇到了毛主席变得如此不平凡,最难能可贵的是,他从没有标榜自己是“中央的大官”,谨守纪律,怀揣着谦虚之心,他的一言一行,都深受毛主席的影响,也将毛主席在日常之中教导牢记在心。

王昌武是被胡耀邦推荐到中央警卫师的。

他在年4月参军入伍,在家乡河北涿鹿参加了晋察冀野战军,先后参加了晋中、太原、解放成都等重要战役的战斗。

年,王昌武在四川光荣入党。

年春天,达县军分区的打靶比赛之中,王昌武三发子弹全部打了满环,成绩优秀,被分入了军分区运动队,参加四川军区举办的运动会。

在射击决赛之中,王昌武打了27环,名列全军区第一。

在颁奖大会之上,军区政委胡耀邦非常高兴地说:“你几乎是百发百中的神枪手,我要推荐你到北京中央警卫团当首长的警卫。”

王昌武别提有多高兴,连连感谢胡耀邦:“感谢首长的培养。”

几个月之后,王昌武就顺利调到了中央警卫室工作,经过一段时期的培训之后,就被分配到了中南海西楼当警卫员战士。

西楼是朱德、刘少奇和杨尚昆等中央领导同志所居住的地方,王昌武在这里工作了2年多,年10月,中南海行政处将他分配到了丰泽园。

21岁的王昌武就这样成为了毛主席的贴身卫士。他还很年轻,满腔热情,向来沉稳的他听到这个好消息之后激动得不知道说什么才好,一个劲地点头:“去!去!”

中央警卫团干部大队负责中南海警卫工作,守护丰泽园的战士在一中队,一中队分为4个小队,每队有18个人,警卫还分为内卫和外卫。

王昌武被分配到负责内卫的一分队,警卫工作由公安部九局直接领导,归属局长汪东兴管理。

新中国建立伊始,毛主席的守卫工作是重中之重,他的居住地和办公地安全,以及出访、视察、参观等活动,警卫员们都要佩戴武器随行。此外,毛泽东的个人生活起居、家务私事以及亲朋宾客的来访,这些勤务工作也是警卫员来负责。

毛主席的住所一共有两个卫士组,一组是生活卫士,一组是军事卫士,生活卫士的卫士长是李银桥,王昌武等6名内勤卫士就听从李银桥的指挥。

王昌武平时的工作主要是为毛主席去送文件、管理书房、打扫庭院和整理花草,有时候还要上街买菜和送洗衣服,冬天还要负责烧暖气炉。如果毛主席外出,王昌武和其他卫士一样要佩戴枪支左右护卫。

王昌武这些内勤卫士的工作内容是相当繁杂的,但他们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为毛主席服务,能时时刻刻在伟人的身边,他别提有多荣幸,每天都是精神抖擞,做什么都很高兴,并且想要把事情做到最好,让毛主席的生活和工作都倍感舒心。

毛泽东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和代表们合影

毛主席的卫士都是子弟兵,都是从军队里面选拔出来的普通战士,但要经过一系列严格的审核,比如年龄不能超过23岁,要求出身贫农,没有劣迹,还要是思想过硬的共产党员,忠于党和领袖,重要的是还要有一技之长,反应敏捷,比如王昌武就是因为射击技术过硬才被安排进去。

王昌武办事积极,也很努力,但刚刚来的时候还是犯了一个小错误。

那天,卫士长李银桥让王昌武出去办事,他走得很急,没有带出入证明,没有预约,也没有说缘由,回来的时候进入不了中南海。

年轻气盛的王昌武就想要直接一个人闯进去,还很理直气壮,说自己是毛主席的卫士。

警卫战士不认识他,自然不敢这么将他放进去,互相僵持。

王昌武不死心,在身上搜了半天找到了一个警卫师的战士证,但中南海的安保不允许有一点行差错踏,一张战士证不能让王昌武进去。

更何况进入中南海到丰泽园一共要出示三张证件,王昌武开始害怕了,他一个粗心可能今天就回不去了。

这时候正好有一个小女孩走了过来,王昌武和她闲谈起来,知道她是中南海某位首长的孩子,就请求她帮忙带一张纸条进去,王昌武在纸条后面写上了自己的名字,请小女孩交给卫士长李银桥。

王昌武当时还不知道,面前看起来亲切简朴的小姑娘正是毛主席的小女儿李讷。

李讷把纸条带了进去,给了李银桥,李银桥又好气又好笑:“王昌武刚来,不知道警卫认证不认人。”

李银桥赶紧让人把王昌武领了进来,王昌武这才垂头丧气地走进丰泽园。

这次经历虽然让王昌武十分狼狈,但从一个小错之中吸取到的教训在他后来的工作之中至关重要:中南海是首长们生活和办公的地方,警卫森严,所有的工作都要严谨细致,出门要带证件,外人还要提前预约。

王昌武刚刚来丰泽园的时候和很多年轻战士一样十分紧张,说话做事都小心翼翼的。

后来他们才发现,原来毛主席非常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一天下午,王昌武在毛主席的院子里浇花,毛主席正好出来散步,见到一个新面孔,走近打量了一会儿问他:“你叫什么名字?”

王昌武连忙回答:“我叫王昌武。”

毛主席伸出手主动要和王昌武握手,王昌武很惊讶,愣了一会马上伸出手来紧紧握住主席温暖的大手,顿时十分感动,连话都说不出来。

为了缓解小同志内心的紧张,毛主席主动找话题谈起来,他指着王昌武刚刚正在浇的一棵植物问他:“这叫什么名字?”

王昌武说:“这是铁树。”

主席又问:“这是雄的还是雌的?”

王昌武回答不出来了,他还真不知道这铁树还会分雄的还有雌的。

毛主席耐心地跟他讲解了铁树雌雄的分别:雄的开花的像棒槌,而雌的开花的围成一大片的。

毛泽东的菊香书屋

王昌武点了点头,毛主席看他已经听明白了才转身走出去散步。

这是王昌武和毛主席第一次短暂交流,毛主席给王昌武留下的印象是亲切而博学的,一株不起眼的铁树也这样深刻了解。

年12月26日,李银桥告诉大家,毛主席吩咐专门招待一下身边的工作人员,他还特别吩咐了,厨房的大师傅和勤杂人员一个都不能漏。

当天晚上,王昌武被叫到了后院的书房里面,房内摆了两张饭桌,在丰泽园十几名普通的工作人员一次入座,汪东兴、叶子龙、李银桥,这些平时管理他们的上级现在为他们服务,为他们端菜端饭。

到了年底了,也让这些日日夜夜为毛主席生活起居和安全操劳的工作人员好好享受一次,吃一顿饭。

这桌饭菜很是丰盛,还上了一些洋酒,有巧克力酒、苏联辣椒酒,这些对大家来说都稀罕得很,毛主席让人安排上了各种糖果和大中华香烟。

大家别提多高兴了,天气很冷,但屋子里面热热闹闹的。

事后,工作人员们才知道这天其实是毛主席的生日,毛主席个人用稿费犒劳了身边的同志,之所以没有告诉他们这是自己的生日,就是怕大家心里有负担。

毛主席对身边的卫士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在王昌武的回忆之中有许许多多温馨的事情。

有一天早上,王昌武出门办事回来晚了,过了午饭的饭点,那天毛主席家里吃的是螃蟹,毛主席让厨师给王昌武留几只。没想到吃完后不久,王昌武全身都开始起疹子,原来他对螃蟹过敏。毛主席的保健医生赶紧来给王昌武看病,给他吃了几片药就好了起来。

还有一次王昌武给毛主席洗毛衣,他从来就没有穿过毛衣,不知道应该怎么洗,洗完之后就放到外面挂着晾干,结果可想而知,毛衣变长了。

年9月,毛泽东在中南海划船。中坐者是程潜先生

毛主席知道之后一点都没有责备王昌武,而是让家人手把手教他怎么洗毛衣。

毛主席还对他说:“你个子高,正好把变长的毛衣送给你穿合适。”王昌武心中正为犯错而内疚,怎么都不肯收下毛衣,毛主席一定要给他,于是王昌武就有了人生之中第一件毛衣。

警卫团里的这些战士都是从部队里面挑来的,上战场打仗可以,文化程度不高,毛主席曾经嘱咐过他们,你们要在我这里工作,就要好好学习,不仅提高你们的工作能力,以后出去了也能好好做工作。

于是这些小伙子们就开始一个个拿起笔来学写字,算算数,写文章。

毛主席还专门为他们找来了老师,还用自己的稿费为他们买书和笔记本。毛主席再三嘱咐他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多学一点东西,千万不要在他身边工作久了就误了前程。

小时候一天都没有进过学堂的王昌武就这样从头开始学起,从字母开始,在学拼音、计算和汉字。

那时候上午王昌武要工作,下午就去上课,组织会帮助他们协调工作,保证每个战士都不会落下课程。

王昌武在中南海一直学完了初中的课程,等到离开的时候看书看报和写信都已经不成问题。

毛主席还会亲自给警卫员战士们讲课,这些都成了王昌武格外珍惜的回忆。

如果不是毛主席一再强调学习,他们也不会有这样珍贵的学习机会,王昌武和大家都很感激毛主席对他们学习和思想上的关心,知识让他们有了探索世界的工具,眼界也更加长远。

毛主席和卫士长李银桥

毛主席用自己的钱请工作人员吃饭,给他们买书,对他们的身体健康和学习都很关心。毛主席很舍得给他们花钱,他也常常用自己的稿费补贴家庭比较贫困的工作人员,但他自己的生活是非常简朴的。

王昌武记得警卫员战士谢国成十六、七岁的时候,对金钱还没有什么概念,也喜欢赶潮流。他看到有人穿呢子大衣很气派,也学着去做了一件呢子大衣穿了起来。

毛主席看到之后就询问他:“这衣服是发的吗?”

谢国成回答:“不是,是我自己花钱做的!”

毛主席批评他:“你这么点儿个人,年纪轻轻的就穿呢子大衣,想没想过家里人怎么生活?”

谢国成听了毛主席这句话之后愧疚不已,赶紧把大衣脱下来,当天就卖掉了。

其实只要在中南海工作时间久了,大家都知道中南海的几位中央领导人的生活都非常朴素。毛主席平时穿的都是布鞋,只有接见外宾的时候才会换上皮鞋。

毛泽东的拖鞋,布鞋是大栅栏内联升鞋店做的,鞋沿口已换过,鞋底也钉过

他在开国大典的时候穿的绿色呢子大衣也没见他穿过几次,后来就送给了李银桥。他平时穿的都是灰色的套装,他的衣服很多都是打了补丁的,他并不会刻意追求这些,衣服只要合体和保暖即可。

毛泽东节约朴素的故事有很多,王昌武尤其记得一个故事:

有一次,毛主席让他给周恩来总理送一封信,王昌武拿到信的时候发现信都没有封口,而且信封是旧的。

王昌武犹豫了片刻,毛主席看出他的为难,对他说:“我是信任你的,我向来爱惜纸张,信封也是工作人员用旧的翻新的,有时候我的稿纸也是正反两面使用的,请你不要见怪。我们国家现在还很贫穷落后,我们都要艰苦奋斗……”

毛主席特别念旧,对身边的人都有感情,一旦用起这个人就舍不得他们走。但他不希望这些年轻人未来都服务于他一个人,所以等到时机成熟,毛主席会让他们离开中南海,继续为人民服务,所以,毛主席很注重他们的品性和思想。

年冬天,李银桥拿着一块黑乎乎的东西来到了警卫员们的宿舍里面,说是毛主席拿过来给大家尝一尝。

大家依言每个人都吃了一点,这东西又涩又苦,根本吃不下去,完全看不出来是什么东西做的。

李银桥说这是卫士马武义回东北老家带回来的,那是东北穷苦的老乡们每天果腹的食物。

王昌武马上就懂了,毛主席这是在提醒他们,现在虽然在中南海吃喝不愁,但不能忘了还有很多老百姓现在还过得很艰难。

毛主席对警卫员们都很慈祥,唯一一次对王昌武发脾气,还是因为女儿李讷的事情。

毛主席对自己的子女向来要求严格,不允许他们享受任何特殊的待遇。

王昌武刚刚到毛主席身边的时候,李讷只有14岁,李敏也只有20岁,平常人家这么大的女孩子正是要漂亮的时候,但李敏和李讷比一般的孩子穿的都要朴素。在学校和其他孩子一样吃食堂里的大锅饭,周末回家的时候骑一辆自行车,根本看不出来是毛主席的女儿。

年,李讷考上师大女附中,周一到周五都住校,只有周六才会坐公交车或者一个人骑车回来,每次到家的时候已经天黑了。

王昌武擅自主张,到了周六下午,让人开车将李讷接回家。

毛主席知道之后,立刻把王昌武喊了过去,严厉地批评王昌武不应该如此擅作主张。

王昌武还想给自己解释一下:“主席,她一个女孩子,时常走夜路不安全。”

毛主席神情严肃地看着王昌武和站在一旁的李银桥,严厉地说:“别人的孩子就不是孩子?别人的孩子就安全?别人的孩子能自己回家,我的孩子为什么不能?”

毛主席真的生气了,他插着腰在房间来回踱步,王昌武还小声嘟囔了一句:“别人的孩子不同于您的孩子,敌特分子对您的孩子感兴趣。”

毛主席听到了这句话,停下脚步,凝视着王昌武,大发雷霆:“你说什么感兴趣?感兴趣又怎么样?过去就不感兴趣吗?昌武同志,不要小题大做,不要找什么借口,不允许派车去接她!”

从此以后,李讷再也没有享受过一次特殊待遇。

王昌武在毛主席身边一直工作到年,这是毛主席唯一一次对他发这么大的脾气。王昌武心疼李讷,又不得不敬佩毛主席的公私分明。

李讷一直念着王昌武这个人情,王昌武离别中南海之时,李讷急忙跑来给她送行,送给王昌武一张照片以做纪念。

回到老家的王昌武被分配到广播站工作,父母年迈需要照顾,王昌武后来带着妻儿从北京搬回了老家,安排在老家的广播站工作。

后来工作几番变动,王昌武都不忘初心,保持着艰苦奋斗的精神。

离开毛主席之后他经常怀念在中南海的生活,很辛苦也很丰富,能够亲自接受毛主席的教导,是王昌武一生之中最幸运的事情。和其他在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一样,他们从群众之中来,终究回归到群众之中去,毛主席的教导,他们铭记在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70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