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秋收起义的5位开国上将,到解放战争,

年9月爆发的秋收起义,那是毛主席第一次领导武装斗争。这次伟大的起义,走出了五位共和国未来的开国上将。他们当时的职位都比较低微,有普通的战士,有班长,职位最高的一位才是连长,可是到解放战争时期,他们都成为中国革命的中流砥柱,最低的也是兵团的副司令员。建国后成就都很大。他们都是谁呢?

第一位,陈士榘,湖北荆门人

(陈士榘上将)

陈士榘为何会参加秋收起义呢?原来他的祖上当过清朝的军官,所以幼年的陈士榘也有一个军官梦。北伐军攻克荆门,陈士榘思想进步,参加了当地的农会,然后经人介绍,陈士榘参加了专门为北伐军服务的护士训练班。

有人说了,护士不都是女的吗?怎么还有男的?革命战争年代嘛,这个护士训练班有很多像陈士榘这样的男同志。年7月,陈士榘所在训练班多名男同志编入卢德铭领导的警卫团。

卢德铭的这个警卫团成为秋收起义的主力部队,陈士榘也就参加了这次伟大的起义。他从小梦想当军人,没想到军旅生涯的起点,就是跟随毛主席。起义之后,陈士榘跟毛主席经过三湾改编,并在毛主席的亲自领誓下,宣布光荣入党。当毛主席对他说,从现在起,你就是光荣的党员了。那一刻,陈士榘永生难忘。

陈士榘跟随毛主席上了井冈山,参加了井冈山的全部斗争。在中央苏区,陈士榘当过红一军团作战科长。红军走上长征之路,陈士榘担任教导营营长。红军三渡赤水河的时候,多亏了陈士榘的教导营事先架好了浮桥。

红军爬雪山过草地,陈士榘又当了“设营司令”,为红军打前站,找房子,调查民情,埋锅造饭,还要插路标指示牌。能走出草地都不容易,陈士榘过草地时却肩负着艰巨的任务。真的是更不容易。

(陈士榘和粟裕)

红军长征胜利结束后,陈士榘当过红一军团第四师参谋长、红三十军参谋长。八路军成立,他是师旅的参谋长。平型关之战,陈士榘经过侦查,建议选择正确的伏击地点,为师首长决策提供了重要参谋。

平型关伏击战虽然胜利了,可惜却没有抓到一个日军俘虏。在后来的一次战斗中,陈士榘亲手抓住了一个日军俘虏,他创造了一个记录,成为第一个俘虏日军的八路军高级将领。

年,陈士榘被日军的炮弹炸伤,毛主席非常关心他的安危,特让自己的夫人送去一封慰问信和元钱,交给陈士榘。主席的关怀,让陈士榘浑身充满着力量,终生难忘。

年,陈士榘挺进山东,担任了师参谋长。经过艰苦的敌后反“扫荡”,山东军区成立,陈士榘独当一面,担任了滨海军区司令员。他这个滨海军区司令员,和许世友那个胶东军区司令员,是并列的,他们都是山东战场的主将。

抗日战争胜利,陈士榘担任新四军兼山东军区的参谋长,后来还担任了华东野战军参谋长,成为陈毅粟裕的重要助手。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的胜利,都离不开陈士榘的贡献。

年,陈士榘唐亮指挥四个纵队组成西线兵团,这也就是威震华东和中原战场的陈唐兵团,陈士榘很早就当上了兵团司令员。到第三野战军成立,陈士榘是第八兵团司令员。建国后,他当了长达23年的工程兵司令员。

第二位,陈伯钧,四川达县人

(陈伯钧上将)

陈伯钧为什么能参加秋收起义呢?陈伯钧的家境较好,早年受到了很好的教育。黄埔军校武汉分校招生,陈伯钧前去报考,并成功被录取,他和廖耀湘一样,也是黄埔六期的。

张发奎为了扩张地盘,将陈伯钧等黄埔学生编入了他的第二方面军教导团。教导团被我党掌握,准备参加南昌起义,却被张发奎发觉,缴了械。陈伯钧趁夜逃离,去寻找起义部队。

到底还是错过了南昌起义,不过陈伯钧赶上了秋收起义。几经辗转,陈伯钧加入了以贺老总第二十军独立团名义的一支部队,这支部队加入了秋收起义队伍,陈伯钧成为毛主席麾下的一位排长。

从此,他有幸在毛主席身边战斗。有一次行军,大队人马先行,陈伯钧和毛主席等几人一起行军。忽然传来敌人的枪声,大家找了个村子宿营,为了应对突发情况,大家轮流值班,后半夜由陈伯钧和毛主席一起值班。第二天,敌人赶过来了,毛主席决定尽快追赶上主力部队,陈伯钧说,我打掩护,你们先走。大家成功追上了主力部队。

陈伯钧参加了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斗争,他当时的职位已经非常高了,当过红军军长,军团参谋长。红军踏上长征之路,非常难能可贵的是,陈伯钧坚持写日记,留下了一笔非常重要的历史档案。

(右一是陈伯钧上将)

中央红军和红四方面军会师,陈伯钧被调到红四方面军当红九军参谋长。在此期间,陈伯钧深受张国焘打击,红四方面军和红二方面军会师,陈伯钧调到红六军团接替萧克当军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陈伯钧是旅的旅长。有人说,旅的旅长不是王震吗?非也。旅是由红六军团为主体改编而成的,最初的旅长由原红六军团长陈伯钧担任。

但是,毛主席太需要像陈伯钧这样拥有军事理论知识的黄埔高材生了。旅开赴前线,陈伯钧被毛主席留在陕北,到抗大任教,主持军事教育,并协助毛主席进行军事理论创作。

所以,整个抗日战争时期,陈伯钧的战功并不是很明显。但是他写的很多军事著作,比如《游击战术中的袭击与埋伏》很为毛主席推崇。作品中的有些观点被毛主席所采用。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派了大批干部到东北去,陈伯钧也去了东北战场,当过合江军区司令员。林总开办上干大队学习班,对中高级将领进行轮训,由陈伯钧负责第一期,洪学智负责第二期。

年,东北野战军第一兵团成立,萧劲光担任司令员,陈伯钧是副司令员。第一兵团解放了长春,改编成第十二兵团后,陈伯钧是第一副司令员,后来韩先楚担任了第二副司令员。陈伯钧的职位可是在韩先楚之上。

在57位开国上将中,陈伯钧的特长是军事教育,建国后,他在南京军事学院任职,协助刘伯承开展工作。后来,陈伯钧还担任高等军事学院院长。

第三位,宋任穷,湖南浏阳人

(宋任穷、陈赓)

宋任穷出身贫寒,他上面有三个哥哥,大哥被敌人杀害,二哥入党后因病去世,三哥在老家当农民。受大哥二哥的影响,宋任穷也走上了革命道路。湖南工农义勇队成立,宋任穷担任第二中队党代表。

义勇队本来是要参加南昌起义的,可是等他们赶到南昌,起义部队已经撤离了。和陈伯钧的经历相似,宋任穷错过了南昌起义,却参加了秋收起义。因为有一定的文化知识,宋任穷在起义部队中当文书。

宋任穷原名宋韵琴,很多人说他的名字是毛主席改的,其实不是,那是伍中豪改的,取任重道远的意思。红军踏上长征之路,组建了干部团,由陈赓担任团长,宋任穷担任团政委。

这是宋任穷第一次和陈赓搭档,却不是最后一次。毛主席经常同干部团一起行军。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宋任穷被派到刘志丹的红二十八军当政委,在刘志丹不幸牺牲后,宋任穷曾接任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宋任穷在师担任政训处副主任,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工作者。有一次,宋任穷去拜访国民党将领汤恩伯,汤恩伯问他,你们八路军为什么总是打不散,散了也能很快聚拢起来呢?宋任穷回答说,因为我们的支部建在连上。当时的宋任穷不过20来岁,他的谈吐和见识让汤恩伯非常赞赏。

解放战争时期,刘邓大军组建第二纵队,陈再道担任司令员,宋任穷担任政委。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宋任穷到陈赓领导的第四兵团当兵团政委,他也是正兵团级。

陈赓兵团进入云南,宋任穷是首任云南省委书记。建国后的宋任穷成就比较大,当过第三机械工业部部长、东北局书记、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中组部部长等职。

第四位,张宗逊,陕西渭南人

(张宗逊上将)

张宗逊和宋任穷的早年经历很像,都是出身贫寒,都是受哥哥的影响,走上革命道路。张宗逊报考黄埔军校,哥哥张宗适送他上路,千叮万嘱,让他好好学习,献身革命。

从黄埔五期毕业后,张宗逊来到武汉,加入了卢德铭领导的警卫团。也就是说,张宗逊和陈士榘在一个部队,因为毕业于黄埔军校,张宗逊的职位比较高,他是一名连长。参加秋收起义的五位开国上将,就属张宗逊当年的职务最高了。

起义之后,经过三湾改编,张宗逊担任特务连副连长,当时特务连的党代表是罗荣桓,后来的十大元帅之一。在最困难的时候,张宗逊和罗荣桓还有连长,三人共盖一条毯子。

特务连经常和毛主席一起行军,有一次毛主席问张宗逊是哪里人。张宗逊回答后,毛主席笑着说,你是姜太公的老乡啊,姜太公当年就是垂钓于渭水。

张宗逊参加过井冈山和中央苏区的斗争,在中央苏区,他当师长的时候,师政委是邓华,他还曾接替萧克担任红十二军军长。长征开始,张宗逊调到红三军团当主力红四师师长,当时的师政委是黄克诚,后来的十大将之一。

(张宗逊和彭老总)

两大红军主力会师后,张宗逊调到红四方面军中当红四军的参谋长,因为坚决反对张国焘,深受张国焘打击。长征到达陕北,张宗逊调到贺老总领导的红二方面军当师长。

有一次,毛主席见到张宗逊,幽默地说,好你个张宗逊,红军长征倒是把你送回了家。没错,张宗逊是红军将领中少有的北方人,更是少有的陕北人,自从离家报考黄埔军校,他已经十多年没有回来了。正是红军长征,把他从南方,送回了陕北老家。

抗日战争爆发,张宗逊担任旅旅长,他这个旅长任期比较长,从抗日战争之初,一直到抗日战争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张宗逊成为西北战场的主将,彭老总的重要助手,当过吕梁军区司令员、第一纵队司令员、西北野战军副司令员。

张宗逊是一个方面军的副司令员,比兵团司令员的级别要高,和华东战场的粟裕、东北战场的萧劲光等并列。可惜的是,年大授衔,张宗逊只授了上将,是排名第三的开国上将。建国后的张宗逊担任过副总参谋长和总后勤部长等职。

第五位,黄永胜,湖北咸宁人

(黄永胜上将)

和陈伯钧、张宗逊毕业于黄埔军校不同,和宋任穷以文书起步也不同,黄永胜出身贫寒,他没有受过正规的军事教育,先跟着罗荣桓参加了通崇秋收起义,然后参加毛主席领导的秋收起义。

戎马生涯中,黄永胜从一名普通的战士干起。他原名叫黄叙钱,毛主席说这名字不好,干革命不能讲金钱,就给他改名叫黄永胜,意思是要永远胜利。

或许是伟人改名,给黄永胜带来了福气。战场上的黄永胜骁勇善战,屡立战功,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胜利,他当上红军师长的那一年,只有22岁。长征胜利结束后,黄永胜是红一军团第二师师长。

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时期,黄永胜战斗在东北和华北的结合部,担任热辽军区司令员,带出了东北野战军第八纵队。事实证明,黄永胜是能打硬仗的。在辽沈战役之前,林总把第六纵队司令员洪学智调离,让黄永胜统率这个主力纵队。

解放战争后期,黄永胜担任过第十三兵团司令员,和陈士榘一样,也是正兵团级。新中国成立后,黄永胜是首任广州军区司令员,也是任期最久的广州军区司令员,后来他还当过总参谋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33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