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油画进行最广为人知的作品评选,艺定美好APP小编一定会把票投给罗中立的《父亲》,虽然这幅画诞生于上个世纪80年代,但是这幅画作的影响力让小编在无数个地方都看见过它。中学课本上、考试卷子上、教资考试里。《父亲》这幅油画无疑是中国当代名画之一,连与绘画无关的人也知道的程度。
罗中立《父亲》年油画《父亲》是罗中立在年完成的,此时罗中立正在四川美院学画。原先也不叫《父亲》而是《我的父亲》,在参加第二届全国青年展时,评委吴冠中先生觉得画名《我的父亲》太过狭义,所以建议将“我的”二字删去,作品最终改名为《父亲》。《父亲》也在第二届全国青年展获得了标志中国美术界的最高荣誉——金奖。
《父亲》原型来自于罗中立大二时响应国家政策远赴四川达县进行支教工作遇到的一位叫邓开选的老人。老人慈祥和蔼,喜爱吸烟,罗中立沉浸在其淳朴的民风中。于是,罗中立在这大巴山一待就是十余年。《父亲》这幅作品还未完成之前,罗中立创作了三幅手稿来表现农民的疾苦:第一稿《收粪农民》、第二稿《粒粒皆辛苦》、第三稿《生产队长》。虽然三幅手稿都表现了疾苦的农民,但罗中立觉得这些农民的形象与人民大众心中的父亲还有些差距,不具有“父亲”的那种共性。于是罗中立最终创作了《我的父亲》,画面之中作者选择了最典型的普通农民形象,在构图上沿袭了第三稿,用农民饱经沧桑的面庞支撑起整个画面。
罗中立和《父亲》在《父亲》获奖后,争议也随之而来,有人认为罗中立的油画是在诋毁、丑化中国的农民形象。艺定美好APP小编认为不是这样的。在《父亲》完成后,罗中立给《美术》编辑部写过一封信。信中说:“事情常常是这样的,老实的农民总是吃亏。我知道,‘我要为他们喊叫’这就是我构思这幅画的最初冲动。”
罗中立的《父亲是展现底层人民模样的产物,黝黑的肤色、数不清的皱纹,是那个年代每个辛苦生活的农民形象。画中的形象并非是狭义的父亲,而是中国数亿农民的父亲形象,是每一个在那个时代所经历的苦难和经历磨难的人。
也有人怀疑罗中立绘画的乡土风格是在哗众取宠,但是罗中立以后面的几十年的时间证明了他对乡土文化的坚守。在被誉为中国里程碑式的画作《父亲》以后,罗中立也继续植根在乡土文化中,创作出了另一副佳作《春蚕》。《春蚕》是罗中立从母亲的角度去构思的,白色的发丝、雕塑般的手臂,展现了一个辛苦劳作的母亲。虽然在之后的作品里,罗中立的绘画风格不再写实,风格变来变去,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他的作品一直都从乡土文化出发。
罗中立《春蚕》年罗中立曾经这样表达自己对艺术的定位:“我们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归国后,站在自己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明之间,最深刻的思考是:我们自己的文化身份是什么?如果有一天,我们和西方的艺术家、艺术作品再次放在一起,我们展现的应该是什么?我们拿什么去和对方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我们不能再沿用西方的语言来讲一个中国故事;而是应该用自己的本土语言,来讲自己的故事。”
罗中立作品局部这对现在的中国艺术家也有着启示,在文化交流如此频繁的现代,怎么用中国的“语言”讲中国“故事”或许能从罗中立的坚持上获得一点想法。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