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与海的呼唤一股绳的力量南方新闻网

●罗丽娟

昭通苹果、大关香菇、封开杏花鸡、永善天麻、德庆何首乌……10月16日,来自云南昭通、四川甘孜州、西藏工布江达以及广东肇庆、潮州等地的农产品,跨越千山万水来到中山博览中心,为中山市民送上一份丰厚的秋收盛宴。

“深山货”走进珠三角,背后有中山开展脱贫攻坚、对口支援工作的坚持,有一批又一批扶贫干部和技能人才的努力,也有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不懈奋斗。

年以来,中山市脱贫攻坚战是一场战役两个战场:一是对口云南省昭通市大关、盐津、绥江、永善4个县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二是定点帮扶肇庆市、潮州市条相对贫困村。此外,中山还对口支援西藏工布江达县、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三师四十一团草湖镇、四川甘孜州白玉县和巴塘县。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这是党中央向历史、向人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心怀同一个梦想,劲往一处使。跨越千里,来自孙中山故乡的人民,与川藏滇地区、潮州和肇庆贫困地区的乡亲们一起,为实现全面小康贡献中山力量。

这是山与海的呼唤,这是命运与共的融合,这是共奔小康的担当。

做事敢担当,创业有劲头。

多名干部和技能人才,多个扶贫项目,带动贫困人口15万余名。这是截至目前,中山开展东西部协作的投入和成效。

多名驻县驻村干部,建档立卡的户、名贫困户,全部达到脱贫出列标准。这是截至目前,中山开展省内精准扶贫的行动与实践。

破旧的工作服,沾满泥泞的防滑鞋,污渍斑驳的衣袖依旧掩盖不了黎国强黝黑精廋的手臂。作为中山驻肇庆德庆县凤村镇桂村工作组队长,黎国强已经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

农忙过后,每每黎国强入户走访,沿途的大爷大妈远远看见了,都会笑着打招呼:“黎书记,又到哪家去啊?”

这是黎国强的驻村日常:走入田间拿起锄头,是一名合格的农民;农产品上市,变身搬运工和菜贩;到了晚上,趁着贫困户休息在家,又赶去入户做调查。

“和村民们同吃同住同干活,打成一片,才能走进他们的心房。”黎国强是中山扶贫干部的缩影。经常泡在风雨里的他们深知,要做好扶贫工作,首先要改变自己,把自己当成村里面的一分子。

他们是开路者。“上山的路下滚石了,进不来了。”今年7月16日凌晨,广东省第六扶贫协作工作组成员,绥江县委常委、副县长谢力生接到绥江县南岸镇互助村委打来的电话,得知上山的路已被堵。此刻,已是深夜零时。他和中山驻绥江扶贫协作工作组干部曾广东、肉兔收购商中山市禾晟公司副总经理杨旭赶往大山中的互助村,准备对接一批即将运往中山和四川的滞销肉兔。第二天早上9时,上山道路被基本清理完毕。在山脚等待一夜的运输货车陆续上山,将基地的肉兔陆续转载上车。经过协调,互助村肉兔养殖基地的多只滞销商品兔全部发出,加工成各种产品销往各地。

他们是搬运工。每到夏季瓜果丰收之际,桂村村委会门口总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场面。5名驻村工作队队员将过千斤的瓜果一袋袋堆在工作车的尾厢,送到中山农产品交易中心,或者是已联系好的各扶贫单位的食堂,一天跑四五趟都是家常便饭。驻桂村工作组队长黎国强说,有时候感觉对不起队员们。他们经常要一个人独自卸过千斤的货,累到腰都直不起来。

他们是健康“守护神”。仅以昭通永善县为例,近年来中山共选派支医人才超过60人到该县开展支医活动,新开展开颅等近30项新手术,并协作建设永善院前急诊急救系统。此外,中山还选派经济、农科等其他领域脱贫紧缺人才近20人到永善县开展交流,永善县也派出多批专业技术人员到中山跟岗学习,形成了双向的交流效果。

再高的山,只要肯攀登,就能逾越;再远的路,只要愿跋涉,就能抵达。

机器响深山,村镇展新貌。

清晨,天色微亮。陈光美吃过早饭便早早出门,前往数公里外的云南省昭通市永善县溪洛渡镇新拉村蓝莓基地上班。50多公里外,位于永善县工业区细沙片区内的云南菜人家食品有限公司生产车间灯火通明,运输货车进出厂区,工人们回到厂区,生产线陆续开动。

这样繁忙的景象,成为中山与永善县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一线的独特风景。发展产业,为当地“造血”是中山开展脱贫攻坚、对口帮扶工作的重点。

在云南昭通,扶贫队伍尤其注重在产业合作上精准发力。例如,引导企业投资兴业,截至今年6月完成投资16.7亿元;在中山举办展销会、设立昭通农特产品体验馆等,销售昭通市农特产品超过1亿元;注重合作共建工业园区,在昭通合作共建3个工业园区,还建设1万多亩蓝莓产业基地、花卉苗木示范基地等。

在川藏之巅,按照“当前和长远结合、输血与造血并举”的工作理念,中山市紧紧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近年来持续加大对受援地资金、人员、物力的支持,不断提高当地经济发展能力,发展社会事业,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增加造血能力。据统计,“十三五”时期,各类对口支援、对口合作项目有一百多个,项目包含城乡居民住房、农牧区基础设施、社会事业、产业发展、人才培训、生态环境建设、交往交流交融、基层组织及政权建设等多个方面。

在潮州、肇庆,扶贫工作队也以抓产业为重心,筑牢脱贫基础,高位推动产业扶贫。比如,成立“肇庆—中山产业扶贫推进工作小组”,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扶贫项目落地,建立长效机制;比如,出台《关于印发﹤中山—潮州产业共建扶持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切实加大对潮州市产业帮扶力度。大力推动产业扶贫和消费扶贫项目落地。同时,驻县、驻村工作队还致力于打造一村一品、一镇一业,多年来累计投入2.25亿元开展产业扶贫项目个。此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产业帮扶的长效脱贫机制,也让每个贫困村实现一个以上帮扶产业项目,在家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全部参与1个以上长效稳定的产业项目或资产收益项目。

因地制宜,产业才有生命力;取长补短,经济才有更长足的前景。

山货闯湾区,收入有看头。

今年6月,秦义洪顶着烈日从昭通盐津来到中山市东区竹苑市场旁的“食出鲜风”超市,与店长热络攀谈,询问店内罗汉笋近期的销售情况。今年,他从家乡带来的“盐水笋”第一次登上这家生鲜连锁超市的货架。

半年多过去,笋子越来越受市民欢迎,不断引来回头客。

以消费扶贫为载体,是拓宽致富路的重要渠道。今年,中山市制定了《年消费扶贫工作方案》,细化任务清单,确保工作落到实处。值得注意的是,中山市通过创新消费扶贫模式,让“深山货”闯大湾区有了新空间。比如,设立中山市对口帮扶地区农副产品集市,对进驻企业减免相关费用,鼓励生产、销售扶贫产品的企业进驻集市,扩大对口帮扶优质农副产品在中山市场占有率。目前,已有广东果美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四家企业有意向进驻集市。

扶贫盒子(专柜)计划,也在全面推进。根据计划,中山市将支持扶贫盒子营运企业设立个扶贫盒子服务网点(专柜)作为专柜销售扶贫产品。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已完成50个扶贫盒子(专柜)的进驻工作。

数据显示,中山市各镇区设立消费扶贫专门店18家,36个消费扶贫专区。据统计,通过电商、产销对接、直接采购等方式实现消费扶贫金额近万元。

多年来,中山积极拓展消费扶贫助攻作用。比如通过举办“6·30”广东扶贫济困日活动、“10·17”全国扶贫日活动等产销对接活动,在中山市农产品交易中心设立扶贫农产品集市,推广“以购代捐”消费扶贫模式,设立“消费扶贫专区、专馆、专柜”,让优质农副产品走出大山。敢于尝试,便有无限可能;善于开拓,便有广阔空间。

稳岗就业忙,日子有盼头。

10月深秋,海拔超过0米的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巴塘县措普沟景区晴雨交替。不断变化的气候和光线,让广阔的草原牧场和高山更加多彩。经过建设,措普沟景区于今年9月27日正式开园,在景区中长大的藏族姑娘布列玛也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导游生涯。

近年来,产业援藏始终是中山对口支援工布江达的一个重点。通过精准编制工布江达县全域旅游、藏猪产业等发展规划,引领县域产业发展。目前,援藏干部正组织工布江达县开展松茸精深加工等关键技术应用研究,促进地标制定和产业升级,对甘孜州旅游资源、藏山羊、高原藏菊开发等项目的可行性,也组织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深入研究。

发展当地产业,为贫困地区、受援地人民群众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为在持续增收上精准发力,中山市在开展东西部协作过程中,积极开展劳动力转移就业。通过设劳务工作站、举办培训班等方式,帮助名贫困人口实现就业,其中到广东省就业人;在省内精准扶贫领域,中山市以稳岗就业为基础,落实转移就业奖补政策,开展技能培训人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就近就地就业人。同时,积极实施“粤菜师傅”工程,目前已经建设多个省级粤菜师傅培训基地、省级粤菜师傅大师工作室,培训云南“粤菜师傅”上百人。

在定点帮扶潮州、肇庆方面,中山市也将劳务对接力促稳岗就业作为重点,把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作为“六稳”“六保”的重要工作内容,努力让“一人就业、全家脱贫”落地见效。近年来,包括《中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中山市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实施方案(—年)的通知》等政策文件出台,进一步加大了贫困家庭劳动力技能扶贫工作力度。据统计,截至今年9月,累计邀请技术专家超过人次开展贫困户技能培训班上千期,培训贫困户超3.3万人次,其中开展致富带头人培训超人次,累计实现劳务就业超2万人次,实现人均劳务收入增加近2万元一年。

在山的那边,有乡亲的期盼;海的这端,有博爱之城的努力与担当。当前,中山定点帮扶肇庆、潮州的全部贫困村、贫困户达到脱贫出列标准,结对帮扶的昭通市4个贫困县全部脱贫摘帽,援藏援疆援川工作也取得新成果。当扶贫队伍和当地干部群众众志成城地奋斗,致富路也将越走越宽,最终在共同富裕的小康目标上,山海交汇,同心筑梦!

出品:南方日报中山新闻部

策划:龚晶采写统筹:罗丽娟编辑统筹:谭亦芳高静宁版式统筹:邱洪添黄红鹰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125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